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力活动不足流行趋势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分析体力活动不足问题的成因,寻求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方式、方法成为共同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社会生态学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干预研究,但目前大多数成果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形成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在体力活动促进模式、方式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国青少年处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人文和社会环境中,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及促进体力活动的方式、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该研究将针对我国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的问题成因,以及如何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提高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进行探索,以期在系统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理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模式,在实践上为改善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的方式和方法提供决策参考。该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规范的研究方法,首先建立了青少年体力活动社会生态系统,详细分析了微观、中观以及宏观系统因子给青少年体力活动带来的影响,实证分析了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社会生态因子结构。然后,结合管理学、健康促进等理论构建了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社会生态系统模式(APAP-SEM),并通过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江苏模式案例实证分析了 APAP-SEM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体力活动不足的根源来自于青少年体力活动社会生态系统本身,系统不同层次的因子及交互作用制约着青少年体力活动参与。个体微观系统层次上主要表现为生物、心理和社会子系统因子。组织社区层次表现为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学校家庭社区软硬件环境、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状况等因子。社会支持层上表现为父母对孩子体力活动的支持、同伴的支持以及来自于教师的支持。2)探索性因子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了二阶因子个体层、组织社区层、社会支持层因子相互作用关系。各潜变量和测量指标间的因子负荷值都在0. 56-0.86之间,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各二阶因子和一阶因子以及二阶因子之间的路径系数大于0.62;各模型适合度指标基本满足标准的要求,RMSEA=0. 056;NFI = 0. 879; CFI = 0. 907,IFI = 0.908。3)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是青少年体力活动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与改造。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社会生态系统模式的建立坚持生态系统理论观点,体现了学校、家庭、社区、媒体的共同参与特性;要求在组织建设上形成广泛参与的体力活动促进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体力活动促进相关政策和制度,充分发挥行政部门的领导作用;在体力活动促进项目上,充分发挥社会群体、专家的作用,设计开发科学的体力活动干预项目,保证了干预项目的科学性;在管理流程上,形成体力活动及环境诊断、教育组织诊断、管理政策诊断、实施过程评价、影响评价和结果评价六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提高体力活动促进项目实施的效果和效益。4)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江苏模式案例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 APAP-SEM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这种模式的运作下,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江苏省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体力活动促进组织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各级组织和相关利益群体积极地参与青少年体育活动推进行动,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体育课程实施方案、体育教学指南以及家校合作的创新模式。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得到明显提高,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得到有效保障,学生体质指标止降稳升,多项指标均好于全国学生体质水平,体力活动促进行动方案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社会生态系统模式综合考虑社会生态系统因子结构模式以及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作用机制,在促进管理组织设计上采用横向专家领衔项目管理和纵向直线领导的组织结构形式,在管理组织流程上设计了6个承上启下、循环往复的组织过程,围绕着青少年体力活动社会生态系统因子及因子结构关系,设计、开发和实施有效的体力活动促进项目。该模式的构建在理论上遵循管理学、系统学及健康促进理论的基本规律,扩展了基于因子结构关系的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模式,融入了促进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在实践上为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实施框架,对于解决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