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多排螺旋CT心电门控技术对急性肺栓塞的影像诊断价值
目的:
对比分析采用心电门控技术CT肺动脉造影(ECG-MDCTPA)及常规CT肺动脉造影(MDCTPA)两种成像方法对急性肺栓塞(PE)的影像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选取76例行CTPA检查均为急性PE阳性患者,其中采用ECG-MDCTPA技术检查有36例及常规MDCTPA检查40例,分析内容包括: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及不同部位肺动脉栓子显示率。1、图像质量评估方法:随机选取主肺动脉分叉、下肺静脉主干及心尖层面对其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图像分析包括:心缘重影、“双轨征”、呼吸运动伪影,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2、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部位肺动脉栓子的显示率评价方法:随机选取右肺动脉主干、左肺下叶动脉、左肺舌段动脉及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及其亚段动脉进行观察。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之间及不同部位栓子显示率之间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1、通过对图像伪影的分析,发现两种检查方法得出的图像在“双轨征”和心缘重影方面有明显差别(P<0.01),采用ECG-MDCTPA检查方法能明显减少心缘重影、“双轨征”,然而两种检查方法在呼吸运动伪影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
2、两种检查方法对心缘旁栓子的检出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ECG-MDCTPA检查方法能提高心缘旁栓子的检出率,但是对肺动脉栓子的总体检出率和常规8DCTPA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采用ECG-MDCTPA技术能减少心缘重影及“双轨征”,改善肺部图像质量,增加病变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小病灶的诊断准确率。2、采用ECG-MDCTPA方法能减少心脏运动伪影,提高心缘旁栓子的检出率。
第二部分
多排螺旋CT心电门控技术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右心室功能的研究
目的:
预期性采用多排螺旋CT心电门控技术(ECG)对急性PE患者右心室功能的评价。
材料与方法:
选取行ECG-MDCTPA检查的36名阳性急性PE患者及40名阴性患者,根据栓子的位置及肺动脉梗阻面积把PE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及大面积、次大面积、小面积PE。运用图像后处理软件对其右心室功能的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舒张末期容积(EDV)、搏出量(SV)及射学分数(EF)。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比较分析急性PE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之间、不同栓塞位置之间及不同栓塞面积之间各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别。
结果:
36名阳性急性PE患者中,中央型16例,周围型20例,大面积12例,次大面积9例,小面积15例;统计结果显示:1、36名阳性PE患者的RVESV明显大于阴性患者(P<0.001),而RVEF明显较低(P=0.002);两组病人的RVEDV及SV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2、中央型PE患者的RVESV明显大于周围型及阴性患者(P<0.001),而RVEF明显较低(P<0.001),且中央型PE的SV小于PE阴性患者(P=0.021);另外,中央型PE患者和阴性患者诸参数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RVESV和RVEF为显著(P<0.001),然而,周围型PE患者和阴性患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梗阻面积PE的RVESV及RVEF明显不同,大面积PE患者的RVESV明显最大,而 RVEF最低,且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E患者的RVEF均低于阴性PE患者(P<0.01),但小面积PERVEF和阴性患者之间无明显区别(P>0.05)。
结论:
采用ECG-MDCTPA技术有助于探测急性PE患者的右心室功能情况及严重程度,右心室功能不仅与栓子的位置有关,而且还与栓塞的面积有关,中央型及大面积、次大面积PE患者更容易引起患者RVD,容易导致右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引起RVESV增大,RVEF降低。总之采用ECG-MDCTPA技术在准确诊断PE的同时又能提供右心室功能的相关信息,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