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视网膜变性是一类难治性疾病,其中较常见的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degeneration,AMD)、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等。氧化应激,炎症,代谢失调,遗传因素等造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的功能障碍继而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脉络膜的变性和萎缩,是这些视网膜变性类疾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视网膜变性是一类难治性疾病,其中较常见的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degeneration,AMD)、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等。氧化应激,炎症,代谢失调,遗传因素等造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的功能障碍继而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脉络膜的变性和萎缩,是这些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发生的原因。因视网膜属于终末神经组织,神经细胞再生困难,此类疾病的治疗非常棘手。细胞移植是治疗RPE细胞变性的具有前景的方法。目前研究较多的用于视网膜变性疾病治疗的细胞中,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因其全能分化特性(可分化为包括RPE在内的体内所有细胞类型)和无限增殖能力,被认为是可用于视网膜变性类疾病治疗的重要种子细胞。然而,ESCs来源的治疗细胞的免疫排斥和成瘤风险、以及不可控增殖、伦理学等问题限制了 ESCs的临床使用。iPSCs具有与ESCs类似的形态和分化能力,来源广泛,无免疫排斥且不存在伦理问题,但细胞制备成本过高,程序复杂,分化效率还不高,原细胞的基因缺陷仍然存在,诱导中的基因突变问题尚未解决,用于人体的临床实验已暂时中止。与ESCs和iPSCs相比,胎儿RPE具有分离培养相对简单,在体外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免疫原性低等特点,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移植中,胎儿细胞已被证明效果良好,但在视网膜变性里研究较少。动物实验对任何疾病研究与治疗都是极其重要的。尽管视网膜变性的鼠模型能够用于基本的生理及视觉相关基因研究,但鼠没有黄斑结构,与人种属差异较大,而非理想的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灵长类动物具有与人相似的黄斑结构,但一直没有一种合适的视网膜变性的动物模型,制约了该类疾病的研究。本研究首次实验通过颈动脉注射碘酸钠制作食蟹猴视网膜变性的动物模型,并通过视网膜下移植胎儿来源的RPE细胞对其进行治疗,观察其存活情况及可能的疗效。方法:1.选用8只健康雄性食蟹猴,随机分为l0mg/kg、15mg/kg、20mg/kg、25mg/kg四组,每组各两只。按分组,通过单侧颈动脉注射根据体重计算出的相应剂量碘酸钠造模,对侧眼为对照。通过ERG,眼底照相,FFA,OCT观察造模后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筛选出合适的造模剂量。2.自流产胎儿眼球获取原代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观察细胞形态,通过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染色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内路法在显微镜直视下将人胎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到视网膜变性食蟹猴模型的神经视网膜下,通过ERG,眼底照相,FFA,OCT观察造模后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通过组织切片观察色素上皮的存活状况。结果:1.各剂量组食蟹猴造模后1周起眼底照片和FFA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发生萎缩,脱色素改变,逐渐加重,6周后各组可看到不同程度的色素上皮萎缩,呈剂量依赖性,其中20mg/kg组及眼底彩照,OCT及FFA显示极部色素斑驳,上皮萎缩明显。各剂量组视网膜电图a,b波在造模后首次检查时下降到最低,在造模后6周内都缓慢回升,l0mg/kg组和15mg/kg组恢复近造模前水平。20mg/kg组缓慢上升后维持在较低水平。25mg/kg组ERG明显下降,不能量化检查。2.胎儿RPE细胞分离后能在体外培养并能监测到分子标志物ZO-1、RPE65的表达。移植后立即进行OCT检查可以见到视网膜的泡样隆起,术后四周起在眼底照片上可见团块状色素增殖改变,OCT示色素带局部粗糙增厚,ERG a,b波有少许上升,但与对照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组织切片检查可见增殖的色素细胞。结论:1.颈动脉注射20mg/kg碘酸钠,可以造成食蟹猴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和视网膜功能减退,是一个安全,可控的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2.显微镜直视下免玻切内路法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是一种简单,成功率高的细胞移植方法。3.胎儿RPE细胞能在食蟹猴神经视网膜下存活,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但未观察到视网膜功能的明显改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Y27632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为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对照组、Y27632治疗组。制作急性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再灌注损伤后24小时和168小时处死各组动物,行HE染色、ADP酶染色检查,光镜下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视网膜厚度变化。再灌注损伤后24小时处死各组动物,Westem b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由于缺乏明显的病理学特征,迄今为止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具有较强的遗传性,并与环境因素、表观遗传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相关。近期研究显示,Neuregulin 1(NRG 1)与ErbB4为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发现NRG1和ErbB4蛋白的表达异常,且ErbB4的基因敲除鼠也有精神分裂
研究背景和目的:喉癌是指原发部位在喉部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主要为喉鳞状细胞癌,常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我国东北地区是喉癌的高发区域,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肿瘤的形成是正常细胞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在基因水平上失去正常的调控而导致的,包括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改变。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是相对于遗传学概念而言,在不改变DNA双链序列的前提下,添加相应的修饰基团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包括DNA甲基
《艺术史剧场》在全国艺术院校中提出了"动态艺术史"的观念,其教学理念采用跨学科的方式,以艺术史的历史背景、创作语境、叙事图像为主题,通过话剧表演、角色扮演等师生共同推进的多重体验形式,诠释古今中外艺术观念、艺术流派、艺术事件、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家的人生。本文通过《荷拉斯兄弟之誓》独幕剧案例,探讨艺术史剧场在今日艺术史教学中的改革模式。
背景:未调控生血管因子的过度表达以及心脏外脏器血管的新生大大降低了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安全性,本课题组通过筛选出的301bp心肌特异表达troponin I(TnIc)启动子序列调控目的基因在心肌特异表达,为心血管疾病的靶向基因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方法:本课题研究分2部分第一部分:筛选特异性启动子表达载体通过PCR法扩增五个分子量大小为858bp、491bp、301bp、165bp、126bp
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在肺癌晚期,肿瘤细胞向肝脏、脑及骨等重要器官转移。据临床数据统计,90%肺癌患者最终死于肿瘤晚期转移。众多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细胞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增殖、迁移、侵袭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促进肿瘤细胞从原发位置向不同的靶器官进行转移。A1类
哮喘主要以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组蛋白乙酰化是最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主要指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调节,调节失衡会导致病理变化。该文回顾论述了近5年来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揭示系统和深入研究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德育教育一直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上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他可以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儿童的学习以及终身教育都占据着重要影响。幼儿园的儿童作为时代发展的动力,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他们在德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对于儿童未来的发展以及自身修养的形成,都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幼儿园德育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X染色体失活特异转录本(XIST)通过miR-22/NLRP3通路对喉鳞状细胞癌(LSCC)增殖的影响。方法:RT-PCR检测34例LSC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XIST的表达;CCK-8法和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法验证XIST对miR-22/NLRP3的靶向作用。用XIST siRNA慢病毒
研究目的:胆道恶性肿瘤在国内外的发病率近五年来均呈上升趋势,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共同特点是诊断晚,预后差。早期胆道恶性肿瘤主要通过手术切除获得较长期的缓解或者根治,但复发转移或者晚期的胆系肿瘤患者的疗效较差,即使经过化疗等抗肿瘤治疗,生存期很难超过1年。在晚期肺癌、大肠癌、乳腺癌、淋巴瘤等肿瘤治疗中,分子靶向药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著改善了这些晚期患者的生存获益,然而在晚期胆系肿瘤的分子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