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层中上层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特征,并定义海陆热力差指数,发现亚洲季风区夏季陆地上空温度呈下降趋势,海洋上空温度呈升高趋势,海陆热力差呈减弱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CMIP5中20个模式的输出结果,对其进行了模拟评估,并且利用RCP4.5情景下的优选和差选模式对其进行了预估,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观测资料显示,1955-2005年亚洲地区夏季对流层中上层平均温度有显著的变化趋势,陆地上空温度下降,海洋上空温度升高。根据选取出的关键区分别定义陆地、海洋和海陆热力差指数,各指数年际变率较大;海陆热力差指数呈减小趋势;该指数能反应强弱季风的变化特征。NCEP和ERA-40资料较为一致,NCEP资料的线性趋势更为明显。(2) CMIP5模式对500hPa、200hPa纬向风场、高度场的气候态模拟性能较强;对温度场模拟较弱。模式对各指数年际变率模拟不够准确;对年代际趋势的模拟结果为:海洋指数升高、海陆热力差指数减小,但陆地指数上升。结合统计计算得到:GFDL-ESM2G、MPI-ESM-LR、MPI-ES M-MR为模拟较好的模式,bcc-csm1-1-m、MRI-CGCM3、MIROC5为较差的模式。模式对海陆热力差的模拟能力可以反映对夏季风的模拟能力。(3)RCP4.5情景下CMIP5模式模拟的该地区平均温度在未来21世纪中升高。模拟结果为洋面上空的增温趋势大于陆地上空,陆地、海洋指数升高,海陆热力差指数下降。较差模式对于未来该地区温度模拟结果偏高,尤其对洋面上空的温度;较差模式未能模拟出海陆热力差减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