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染色体核型和消化生理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传统方法测定了星突江鲽的染色体核型,对孵化一个月内的仔稚鱼和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切片分析,同时测定了这段时间内其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此外还研究了温度和pH对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可为星突江鲽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于改善饵料结构,提高人工养殖技术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本试验以星突江鲽头肾细胞为材料,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体细胞体内培养法,经空气干燥制备了染色体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星突江鲽的染色体数目为48条,包括46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2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未发现异型染色体对和随体。核型公式为:2n=48,2sm+46t,NF=50。2、利用形态学和石蜡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1~30d的星突江鲽仔稚幼鱼消化系统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研究表明,试验水温为11.0~13.5℃时,初孵仔鱼消化道细而直,两端封闭,位于卵黄囊背方。孵化后第4~5d,仔鱼开口摄食,消化道上皮细胞出现分化,消化道延长,肝脏和胰脏开始出现。孵化后第6d,卵黄囊逐渐被吸收变小,消化道明显分化成口咽腔、食道、胃、前肠、后肠和肛门,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第6~10d(卵黄囊完全消失)为混合营养期,随着鱼体的生长,结构上粘膜层的褶皱增加,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形态上肠道分段、盘旋,功能上先后发现在后肠出现嗜曙红颗粒,在前肠出现空泡,表明肠上皮细胞在胃功能成熟之前吸收了蛋白质和脂肪。在孵化后第21d,出现胃腺,与稚鱼的变态期相一致。3、本研究采集了不同发育阶段的星突江鲽,分别对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淀粉酶以及碱性磷酸酶进行了测定,为提高星突江鲽仔稚鱼的成活率和生长率以及寻求合理的饵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酸性蛋白酶在开口期后表现出较高的比活力,在第12d达到最高值,之后比活力下降明显,直到第27d才又有所升高;而碱性蛋白酶与之相反,开口前后酶的比活力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尤其是在仔鱼开口期(2日龄)和卵黄囊剧变期(6日龄左右)是两个极低值,但随后迅速升高,在第12d达到最高值,虽然在后面几天有所下降,但整体而言还是保持在较高水平且相对稳定;淀粉酶活性在孵化后第6d达到最大值,随后酶的活性明显下降,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直到第21~24d左右才略有升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除了在第6d和第21d两个极低值外,基本保持相对稳定增长和较高水平,变态期后比活力显著升高,并在第24d达到最高值,标志着肠功能的完善。4、本试验测定了不同温度和pH对星突江鲽幼鱼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pH对星突江鲽幼鱼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在一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星突江鲽消化酶的活力随温度和pH的升高而增加,超过最适温度和pH后活性逐渐降低。不同部位的消化酶最适温度和pH有所差异。胃、前肠和中肠均在40℃时蛋白酶比活力达到最高,而后肠在50℃时达到最大值;胃、前肠、中肠和后肠淀粉酶比活力均在45℃时达到最高值。当胃pH=2.0,前肠和中肠pH=8.5,后肠pH=8.0时蛋白酶比活力达到最大值;而当胃pH=7.0,前肠和中肠pH=8.0,后肠pH=8.5时淀粉酶比活力最高。
其他文献
本课题研究了几种因子对卵形鲳鲹早期生长发育影响及血液学指标研究,探讨了盐度对卵形鲳鲹胚胎发育和早期仔鱼生长的影响、延迟投饵对卵形鲳鲹仔鱼早期阶段摄食、存活及生长的
一项借鉴喷气发动机的技术可以降低风力发电一半的成本。  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威尔布拉汉(Wilbraham)的航空航天公司FloDesign所衍生成立的新创公司Flo Design Wind Turbine已经研发了一种风力涡轮机,其发电时的成本仅为常规涡轮机的一半。  该公司于2008年底筹集了600万美元的第一轮风险融资,并宣布与风力农场开发者结成伙伴关系。  该公司借鉴喷气发动机技术的设计克服
本文通过四个试验研究了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对几种动植物蛋白源的利用情况。这四个试验分别是:吉富罗非鱼幼鱼对10种动植物蛋白源表观消化率的研究;柠檬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