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文主义视域下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小说解读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eg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是西方科幻小说黄金年代三巨头之一,被誉为机器人小说之父。他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为后世机器人小说奠定了基础。阿西莫夫同时是一名生物学家,科学家的身份给了他跨学科视野,他笔下的机器人执著于追问人的本质,人与非人的界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贯穿了阿西莫夫整个创作生涯,同时也是后人文主义的核心议题之一。后人文主义是对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的反思和发展。其主要特征是:解构传统的人;建构非人的主体身份;关注“人何以为后人类”。采用后人文主义视角,本文以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小说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他的四部机器人侦探连载小说《钢穴》《裸阳》《曙光中的机器人》和《机器人与帝国》,以及一本短篇小说集《机器人全集》,分析阿西莫夫如何在其机器人小说中解构人类的中心地位、建构机器人的主体身份,并探索人机交融的边界。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对象,即阿西莫夫及其机器人小说,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阐明研究意义。第二章为理论部分,对后人文主义的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辨析阿西莫夫的后人文主义书写方式。第三章主要回答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如何解构传统的人。从身体、语言和身份三个方面,阿西莫夫打破了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界限,由此解构了人之优越性。第四章聚焦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对机器人主体身份的建构,主要表现为:机器人自身对主体地位的追寻;人类对机器人的态度转变;人机关系的变化。第五章剖析在人机交融的后人类时代,阿西莫夫对人之独特性的思考。他认为人与机器人的差别在于其具身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未来不可预知的潜力,这显示出阿西莫夫对人类本质思考的深度,以及他作为作家的责任感。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发现进行了总结。基于此,本文指出阿西莫夫对当代社会的启发,以及他在其机器人小说中暴露出的思想矛盾。在人工智能兴起的20世纪中期,阿西莫夫作为一个严肃的人文主义者,意识到科技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可以看到,他坦诚接受人类与机器交融的未来,并提倡人机和谐发展,同时思考人的独特性,为当下难以辨认的人机界限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其中复杂、不稳定性骨折的发病率持续升高^[1]。这类骨折无论是闭合复位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均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笔者对2003年1月~2009年1月10例
<正>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非等温测量法的试验装置,即将被测燃气表置于恒温箱中,标准表放置在试验环境中,以模拟在实际温度下燃气表的计量性能。该装置可应用于1.5级或1.0级燃
1959年春,乔治·彼得·默多克在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语言学讨论会上,力图证实各种非亲属语言都“在儿语的基础上用相似的词称呼父母亲”这一倾向。默多克在其《世界人种
目的:对比罗氏腰-髋-膝三位一体推拿法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是否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提供一种更佳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
连翘作为一种重要的绿化、美化、药用、蜜源植物在山西越来越受重视,人工栽培面积越来越多,野生面积得到了越来越好的人工抚育和保护,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是当代英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致力于小说形式的革新,其创作风格也随不同的文体实验而变,因此素有英国“文坛变色龙”之称。同时
舰船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准确掌握舰船位置信息有助于人们更加合理地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作为一种先进的对地观测技术手段,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下,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都已踏上教育信息化的道路,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并取得了卓然的成效。但与之相对应的,研究生教育却仍停滞不前。研究生课程存在
<正> 要搞清楚什么是人力资源开发,有必要对现在争议很大的几个概念进行研究。 (一)人力资源 以下是现在比较有影响的几种解释—— 1、从宏观角度看:一定区域内所有人的体力
有些老师迫于家长的要求,尽管内心不想布置这类作业,但总是不得不找点儿抄写的任务去应付“作业”。有些课文、句子、词语抄了一遍又一遍,学生抄得烦了,老师布置得也腻了,但还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