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是西方科幻小说黄金年代三巨头之一,被誉为机器人小说之父。他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为后世机器人小说奠定了基础。阿西莫夫同时是一名生物学家,科学家的身份给了他跨学科视野,他笔下的机器人执著于追问人的本质,人与非人的界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贯穿了阿西莫夫整个创作生涯,同时也是后人文主义的核心议题之一。后人文主义是对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的反思和发展。其主要特征是:解构传统的人;建构非人的主体身份;关注“人何以为后人类”。采用后人文主义视角,本文以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小说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他的四部机器人侦探连载小说《钢穴》《裸阳》《曙光中的机器人》和《机器人与帝国》,以及一本短篇小说集《机器人全集》,分析阿西莫夫如何在其机器人小说中解构人类的中心地位、建构机器人的主体身份,并探索人机交融的边界。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对象,即阿西莫夫及其机器人小说,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阐明研究意义。第二章为理论部分,对后人文主义的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辨析阿西莫夫的后人文主义书写方式。第三章主要回答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如何解构传统的人。从身体、语言和身份三个方面,阿西莫夫打破了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界限,由此解构了人之优越性。第四章聚焦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对机器人主体身份的建构,主要表现为:机器人自身对主体地位的追寻;人类对机器人的态度转变;人机关系的变化。第五章剖析在人机交融的后人类时代,阿西莫夫对人之独特性的思考。他认为人与机器人的差别在于其具身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未来不可预知的潜力,这显示出阿西莫夫对人类本质思考的深度,以及他作为作家的责任感。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发现进行了总结。基于此,本文指出阿西莫夫对当代社会的启发,以及他在其机器人小说中暴露出的思想矛盾。在人工智能兴起的20世纪中期,阿西莫夫作为一个严肃的人文主义者,意识到科技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可以看到,他坦诚接受人类与机器交融的未来,并提倡人机和谐发展,同时思考人的独特性,为当下难以辨认的人机界限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