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大量研究表明遗传背景和免疫因素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有PSORS1-7及PSORS9共8个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被人类孟德尔遗传在线(OMIM)收录。在银屑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已有的研究认为银屑病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Th1和Th17细胞占优势。在银屑病皮损和外周血中,Th1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和Th17细胞因子IL-17、IL22高表达,包括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浆细胞和不同的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在内的细胞免疫系统的活化促发了角质形成细胞(KC)的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血管增生,从而形成银屑病相应的临床表现。促炎症因子TNF-α和Th1特征性细胞因子IFN-γ对银屑病皮损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细胞因子受体在细胞因子发挥生物学效应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初步研究了IFN-γ受体(IFNGR)和TNF-α受体(TNFR)在银屑病中两类重要的效应细胞T淋巴细胞和KC上的表达,探讨TNFR和IFNGR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并通过分析可能对基因功能有影响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研究SNP位点与相应基因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从遗传学角度探讨影响受体基因转录调控的机制。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银屑病患者IFN-γ受体和TNF-α受体mRNA的表达
采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采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和距皮损边缘1cm处外观正常的皮肤分离表真皮,以RT-PCR法检测PBMC和表皮上IFNGR和TNFRmRNA的表达,PASI评分法评估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分析寻常型银屑病患者IFNGR和TNFRmRNA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受体mRNA表达与PASI评分的关系,分析受体mRNA表达水平在PBMC和表皮中是否有关联。
研究结果如下:1.IFNGR和TNFRmRNA在所有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PBMC和表皮中表达阳性率为100%。①进行期和稳定期银屑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比较PBMCIFNGR1和IFNGR2mRNA表达水平均有极显著升高(P=0.000,P=0.020)。②进行期和稳定期银屑病患者表皮IFNGR1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P=0.030)。2.银屑病患者PBMC和表皮IFNGR和TNFRmRNA表达水平与PASI值均无相关性(P>0.05)。3.进行期银屑病患者PBMCTNFR与IFNGR2mRNA表达水平正相关(rs=0.407,P=0.006),IFNGR1与IFNGR2mRNA表达水平也正相关(rs=0.327,P=0.030)。稳定期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皮IFNGR1与IFNGR2mRNA表达水平正相关(rs=0.900,P=0.037);进行期银屑病患者非皮损表皮IFNGR1与IFNGR2mRNA表达水平也正相关(rs=0.761,P=0,000)。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PBMC中IFNGR1和IFNGR2mRNA表达显著升高,可能与银屑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有关。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表皮KCIFNGR1mRNA表达显著升高,可能在银屑病皮损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第二部分银屑病患者IFN-γ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采集2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144例正常对照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方法及DNA测序方法,检测IFNGRl-56C/T和IFNGR2839A/G位点基因多态性,研究这两个位点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是否相关。
结果发现:1.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之间及银屑病患者各临床分组间IFNGR1-56C/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2.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IFNGR2839A/G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部分临床分组有关。①伴甲损害银屑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839A/A基因型和839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升高(P分别为0.012和0.021);伴甲损害银屑病与无甲损害银屑病组比较,839A/A基因型和839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极显著升高(P分别为0.009和0.006)。②以上感为诱因或加重因素的银屑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839G/G基因型和839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升高(P分别为0.009和0.020);以上感为诱因或加重因素的银屑病组与并非以上感为诱因或加重因素的银屑病组比较,839G/G基因型和839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极显著升高(P分别为0.003和0.002),839A/A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降低(P=0.048)。③早发型银屑病与迟发型银屑病组比较,839G/G基因型和839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降低(P分别为0.030和0.017)。3.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IFNGR1-56C/T位点和IFNGR2839A/G位点基因型组合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早发型和迟发型银屑病患者以及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之间IFNGR1-56C/T位点和IFNGR2839A/G位点基因型组合频率分布也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IFNGR1-56C/T位点和IFNGR2839A/G位点与寻常型银屑病的易感性无相关性,但IFNGR2839A/G位点可能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发病年龄、是否伴有甲损害有关,也可能与以上感为诱因或加重因素的寻常型银屑病有关。
第三部分银屑病患者IFN-γ受体基因多态性与mRNA表达的相关性
通过分析寻常型银屑病患者IFNGR基因多态性与PBMC和表皮mRNA表达的关系,发现携带IFNGR1-56C/C基因型和IFNGR1-56C/T基因型的银屑病患者PBMC中IFNGR1mRNA表达水平比正常对照者显著升高(P=0.034,P=0.013);携带IFNGR2839G/G基因型和IFNGR2839A/G基因型者IFNGR2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08,P=0.001)。携带IFNGR1-56C/T基因型和IFNGR1-56T/T基因型的银屑病患者表皮IFNGR1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1,P=0.019)。结论:IFNGR1-56C/T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IFNGR1的mRNA转录活性,-56C/T基因型可能增强基因的转录活性。IFNGR2839A/G位点基因多态性对IFNGR2的mRNA转录活性也可能有影响,839G/G基因型和839A/G基因型可能增强基因的转录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