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性纳米粒子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方便可调性、外加磁场可控性等,这些使得它们受到广泛关注并应用于在生物医药领域。本文针对靶向治疗肿瘤的需求,研究了基于磁性纳米粒子的高载药量双重靶向药物传递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采用共沉淀法及溶胶-凝胶法,设计制备了表面同时具有氨基R和羧基R’修饰的多功能化具有核-壳结构的磁性纳米粒子Fe3O4@SiO2@RR’(DMP)。研究表明,该纳米磁颗粒尺寸在40-60 nm,具有典型核-壳结构,分散性好,具有超顺磁性,适用性广。它可以连接上不同的生物活性分子(如治疗药物、荧光基团),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多个方面。二,采用含三个活性“手臂”的新型多功能试剂3-琥珀酰亚胺三氨基乙酸(TSAT),利用DMP纳米磁颗粒表面的一种功能基团将磁颗粒与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DOX)实现一对二的连接,有效将DOX装载到DMP上。在提高载药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纳米磁颗粒表面的另一种功能基团将纳米磁颗粒与c(RGDyK)多肽结合,合成了高载药量、磁-整合素ανβ3受体双重靶向药物传递系统R-TSAT-DMP。实验结果表明,R-TSAT-DMP有较好的分散性、稳定性、超顺磁性和高的药物装载量,其药物释放具有pH敏感性。与未经c(RGDyK)多肽修饰的TSAT-DMP相比,R-TSAT-DMP被表面整合素ανβ3阳性的U87MG肿瘤细胞摄取增强,对肿瘤细胞毒性更大。三,进一步设计采用含多个活性“手臂”的新型多功能试剂聚-L-谷氨酸(PLGA),将纳米磁颗粒与抗肿瘤药物DOX实现一对多的高效连接,使其载药量进一步显著提高。同时采用不同化学方法将c(RGDyK)多肽、转铁蛋白(Tf)等配体与纳米磁颗粒偶联,成功制备了一系列高载药量受体-磁双重靶向药物传递系统(R-PLGA-DMP,Tf-PLGA-DMP)。实验结果证明,R-PLGA-DMP和Tf-PLGA-DMP尺寸在80-90nm范围内,分散性好,粒径分布范围窄,具有超顺磁性和高载药量,并显示出独特的药物释放pH敏感性和靶向性。与未修饰c(RGDyK)多肽以及Tf的PLGA-DMP相比,R-PLGA-DMP和Tf-PLGA-DMP容易分别被整合素ανβ3阳性的U87MG肿瘤细胞和转铁蛋白受体(TfR)阳性的肿瘤细胞(宫颈恶性肿瘤细胞HeLa和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摄取,对肿瘤细胞显示出较强毒性。表明通过ανβ3受体以及TfR介导作用,R-PLGA-DMP和Tf-PLGA-DMP能够靶向输送到肿瘤细胞,实现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严格靶向给药的目标。以上研究为解决目前磁性纳米药物载体普遍存在的载药量低、靶向性不强等问题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靶向定位治疗肿瘤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