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杀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致毒效应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mis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渐突出,探索其成因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探讨重金属对藻类的致毒作用也逐渐兴起。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抗菌剂中的金属离子型无机抗菌剂就是通过银、铜、锌等金属元素产生作用的。在湖泊水体中,也大量存在这几种元素。但银与铜、锌不同,并不是浮游植物代谢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因此它对于水体中的微生物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否通过研究银对微藻的致毒作用,为水华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一个新思路呢? 本文选择淡水水华藻种铜绿微囊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寻求一种新型杀藻剂,研究铜绿微囊藻在这种杀藻剂胁迫下的生理生化性质的改变,为控制景观水水华提供新措施,为更好地防治铜绿微囊藻水华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本文主要探讨了不同初始接种浓度对淡水水华藻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并通过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研究新型杀藻剂AgBiO3对铜绿微囊藻的致毒效应,通过测定该杀藻剂中毒性成分在溶液中的溶出,考察其在环境中的滞留效应等,最终实现了本文的研究目标。 实验阐明了不同初始接种浓度下铜绿微囊藻生长繁殖状况,观察到初始接种藻细胞密度与藻细胞生长周期的长度、最大藻细胞现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当初始藻密度较高时,藻细胞对数生长周期时间会有所缩短,并达到较大的最大现存量。另外,若要对铜绿微囊藻进行控制,应选择在对数生长初期对其进行处理。 本文通过研究以微藻代谢的非必需元素银合成的新型杀藻剂AgBiO3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以探索新的控藻手段。研究表明Ag+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明显致毒作用,而AgBiO3作为一种具有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性能的光催化剂,使AgBiO3体现出比其他银系杀藻剂更好的杀藻效果。由于铜绿微囊藻自身的防御机制,在受到胁迫时其细胞密度随着Ag+浓度的升高呈不对称“V”形变化。另外,藻细胞的老幼也会影响Ag+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致毒效应,处于对数生长中期的成熟藻细胞较处于停滞期或对数生长初期的藻细胞具备较强的抗胁迫能力,因此应选择在藻细胞生长初期投加杀藻剂,以达到较好的杀藻效果。 在一定范围内,银半数致死浓度96h-EC50和投加毒物时铜绿微囊藻初始藻细胞之间存在一定线性关系,Y=0.0497X – 0.0511(R2=0.9901),说明需要根据水体中藻细胞浓度大小来确定银系杀藻剂的量。同时试验结果表明,银在施加到培养液中24小时到96小时之间,其浓度可以降到环境标准规定范围以下。表明,若将银作为灭藻剂施加入水体后,短时间内在水中的残留量处于安全范围内。因此,利用银对铜绿微囊藻的致毒效应,向小区域景观水施加银可作为铜绿微囊藻水华控制措施之一。
其他文献
2019年,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人民币汇率走势颇不平凡,USDCNY从2019年一季度最低的6.6695一度贬至7.1850,虽然年底回落至6.9620,但
期刊
汽车覆盖件具有形状复杂、结构尺寸大、精度高、表面质量要求严格等特点,其冲压成型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过程,涉及力学中的几何非线性、物理非线性、边界非线性三大非线性
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工艺方法(人工涂覆、浸渍提拉)来制作ZnO气敏传感器,并对气敏元件进行溶液处理,还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2008型DZB智能测试系统上测试了它的基线电阻和对甲烷
本文首先采用自行设计的超声喷雾热分解设备在普通玻璃衬底上沉积了ZnO薄膜,优化工艺条件后,又分别在玻璃和高阻n-Si(100)衬底上沉积了ZnO:In薄膜,最后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玻璃衬底上制各了ZnO:In薄膜。借助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色散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台阶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霍尔效应、四探针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沉积温度、衬底材料、溅射功率等对ZnO:In薄膜的晶
学位
期刊
本文建立了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梯度的五个优势树种的可靠年轮宽度年表,五个优势树种年轮纹印界限清晰,伪年轮和缺失年轮较少,便于确定年代和量测宽度。通过对年表的共同区间分析
目的:通过加强我院重点监控药品的管理,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费用.方法:通过建立我院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开展重点监控药品处方专项点评以及加强行政监管等措施,建立
期刊
有机光探测器具有质量轻,可以采用溶剂成膜,大面积低成本、柔性基底上制备的优点,而且共轭聚合物材料还可以通过添加或减少支链控制其溶解性和带隙宽度调节光电特性,被广泛的应用在国防、通信、环境监测、遥感控制、化学/生物传感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传统高增益有机光探测器是人为的在聚合物表面设计纳米颗粒陷阱诱导电荷的二次注入,很难同时的增加响应度和响应速度。而有机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引入缺陷,这些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