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1892-1927)通过《中国游记》一书,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为对象,记录下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感,描绘出幻想的中国与现实的中国。以这样一种“实地体验”为基础,芥川树立了独特的中国认识。不过,本论并不是以《中国游记》为对象来展开芥川的中国认识的研究,而是与这样的“实地体验”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南京的基督》(1920年)、《湖南的扇子》(1926年)这两部文学作品为对象来展开比较研究,由此期待更进一步地揭示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事实上,在1921年的中国旅行之前,芥川龙之介就发表了《酒虫》《仙人》《黄粱梦》等取材自中国古典的文学作品,并以《南京的基督》为开端,逐步开始发表以现代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经历了中国旅行之后,作为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中国物”,既出现了取材自中国古典的《仙人》《女仙》,也存在着以现实社会为视点的《将军》《马脚》,还出版了《湖南的扇子》。其中,《南京的基督》与《湖南的扇子》尤其令人注目。因此,通过这两部小说的基本主旨、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进而联想到大正时代流行的“中国趣味”“教养主义”“东西文明论”“亚细亚主义”等一系列思潮,从而我们不仅可以发掘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世界,还可以认识到芥川独特的文明论,探讨芥川是如何对西洋文明进行批判,以及芥川是如何重新诠释东方文明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本论将展开具体讨论。在第一章的序论中,拟叙述芥川龙之介中国旅行的背景、《南京的基督》与《湖南的扇子》的创作与文学基调,并提出本论的问题意识。与此同时,亦会阐明前期研究、研究动向、研究目的、章节组成、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第二章,论述芥川龙之介的生涯。芥川龙之介自小喜好中国古典,之后踏入文学界,创作了不少中国题材的作品,由此来揭示出“芥川与中国”这一课题。第三章,深入解读《南京的基督》,首先介绍作品的出版情况、作品梗概,之后以出场人物为对象展开文本分析,在论述小说之中的东西文明冲突这一主题的同时,亦对到中国旅行之前的芥川的中国认识加以归纳。第四章,深入解读《湖南的扇子》,与第二章相同,首先对作品的出版情况、作品梗概进行介绍,以出场人物为对象进行文本分析。针对小说的基本主旨,也就是以东方文明的复苏、革命势力的影响为中心,对经历了中国旅行之后的芥川的中国认识进行考察。第五章,以“从《南京的基督》到《湖南的扇子》”为课题,就两部作品展开比较研究。首先是“从南京到湖南”这一空间或者文学舞台的转变,之后是“从传统女性金花到直视革命的玉兰”,第三是“从东西文明冲突论到东方文明的觉醒”。通过这样的三大转换,以明确芥川龙之介中国认识的内在演绎。作为结论,本论拟就《南京的基督》、《湖南的扇子》这两部小说为比较对象来概述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从“古都”南京到“新希望的所在地”湖南,从奉行“孝道”的封建女性形象到作为革命者“情人”的新女性形象,从“东西文明的对立”到“呼唤东方或者说中国的觉醒”这一现代意识的复苏,通过这样的演绎与转变,我们或许可以提炼出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之中所谓“新中国”的形象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