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京的基督》到《湖南的扇子》”视野下的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1892-1927)通过《中国游记》一书,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为对象,记录下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感,描绘出幻想的中国与现实的中国。以这样一种“实地体验”为基础,芥川树立了独特的中国认识。不过,本论并不是以《中国游记》为对象来展开芥川的中国认识的研究,而是与这样的“实地体验”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南京的基督》(1920年)、《湖南的扇子》(1926年)这两部文学作品为对象来展开比较研究,由此期待更进一步地揭示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事实上,在1921年的中国旅行之前,芥川龙之介就发表了《酒虫》《仙人》《黄粱梦》等取材自中国古典的文学作品,并以《南京的基督》为开端,逐步开始发表以现代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经历了中国旅行之后,作为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中国物”,既出现了取材自中国古典的《仙人》《女仙》,也存在着以现实社会为视点的《将军》《马脚》,还出版了《湖南的扇子》。其中,《南京的基督》与《湖南的扇子》尤其令人注目。因此,通过这两部小说的基本主旨、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进而联想到大正时代流行的“中国趣味”“教养主义”“东西文明论”“亚细亚主义”等一系列思潮,从而我们不仅可以发掘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世界,还可以认识到芥川独特的文明论,探讨芥川是如何对西洋文明进行批判,以及芥川是如何重新诠释东方文明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本论将展开具体讨论。在第一章的序论中,拟叙述芥川龙之介中国旅行的背景、《南京的基督》与《湖南的扇子》的创作与文学基调,并提出本论的问题意识。与此同时,亦会阐明前期研究、研究动向、研究目的、章节组成、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第二章,论述芥川龙之介的生涯。芥川龙之介自小喜好中国古典,之后踏入文学界,创作了不少中国题材的作品,由此来揭示出“芥川与中国”这一课题。第三章,深入解读《南京的基督》,首先介绍作品的出版情况、作品梗概,之后以出场人物为对象展开文本分析,在论述小说之中的东西文明冲突这一主题的同时,亦对到中国旅行之前的芥川的中国认识加以归纳。第四章,深入解读《湖南的扇子》,与第二章相同,首先对作品的出版情况、作品梗概进行介绍,以出场人物为对象进行文本分析。针对小说的基本主旨,也就是以东方文明的复苏、革命势力的影响为中心,对经历了中国旅行之后的芥川的中国认识进行考察。第五章,以“从《南京的基督》到《湖南的扇子》”为课题,就两部作品展开比较研究。首先是“从南京到湖南”这一空间或者文学舞台的转变,之后是“从传统女性金花到直视革命的玉兰”,第三是“从东西文明冲突论到东方文明的觉醒”。通过这样的三大转换,以明确芥川龙之介中国认识的内在演绎。作为结论,本论拟就《南京的基督》、《湖南的扇子》这两部小说为比较对象来概述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从“古都”南京到“新希望的所在地”湖南,从奉行“孝道”的封建女性形象到作为革命者“情人”的新女性形象,从“东西文明的对立”到“呼唤东方或者说中国的觉醒”这一现代意识的复苏,通过这样的演绎与转变,我们或许可以提炼出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之中所谓“新中国”的形象之所在。
其他文献
90后知识型员工出生和成长的特殊时代背景赋予他们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他们喜欢变化和挑战,追求自我和自由,认为工作是生存需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曾经在70后和80后身上十分奏效的传统激励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90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需求。他们对胡萝卜加大棒的考核方式和以工资奖金为主的单一激励措施发起了挑战。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面对管理对象的需求变化,如何激发90后知识型员工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便
新钢6#炉面对不稳定的原燃料条件、不完善的操作制度等不利条件,从维护合理的操作炉型入手,改进高炉操作和日常管理,炉况保持了长期稳定运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比以前有了大的
随着中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如何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成为教育界的热点,中职院校的主要定位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往往不看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语文奠定了培养学生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