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炜在新时期中国文坛中具有重要地位,回顾90年代那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张炜以高蹈的姿态表明了“道德理想主义”的坚定立场。十多年后,长河小说《你在高原》面世,这是张炜对那场大讨论中的质疑做出的有力回答,也是他沉潜二十余年,为自己的前半场写作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本文选取张炜的长河小说《你在高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你在高原》的诞生历程,探究作者打造《你在高原》这样一部长河小说所进行的叙事策略,并贴近五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领略他们的独特经历和精神风貌。 绪论部分,首先对张炜小说创作进行梳理,考察从第一部小说《木头车》至1990年左右(即《你在高原》写作计划诞生时间)期间张炜小说的发展历程。其次对《你在高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最后交代了本论题研究的意义、创新之处及基本研究思路。 第一章在纵向上对《你在高原》的诞生历程进行研究,把张炜创作《你在高原》所耗费的这“二十年”放大,深入《你在高原》创作过程,体会《你在高原》诞生的艰难。第一节,首先对张炜《你在高原》的写作计划进行考察,重温张炜对《你在高原》最初的憧憬及创作心理。其次,从《你在高原》的创作准备这一角度切入,考察张炜在民间勘查、素材搜集、地质学等专业知识学习、相关创作练习等方面所作的努力。最后,将张炜对《你在高原》的修改过程作为研究重点,考察影响张炜修改《你在高原》的一些因素,并且将《你在高原》中曾经发表过的四部小说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每部小说在不同版本间的变化历程,体会张炜在修改过程中的点滴改变与进步。总之,《你在高原》经历了涅磐与重生的过程才得以呈现在大众视野。 第二章对《你在高原》“长河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考察,从小说“人物出走”的叙事模式、空间并置的小说结构、情节再现的叙事艺术三方面分析张炜打造《你在高原》这样一部长河小说所采取的叙事策略。第一节考察了《你在高原》“人物出走”的叙事模式,分析其背后的叙事动力,并展现这一叙事模式下人物的见闻。《你在高原》的情节正是在“人物出走”的模式中铺展、渲染开来。这一模式让小说的主人公得以“在路上”,主人公的见闻为读者展现了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故事,拉开了《你在高原》时间和空间的帷幕,一个光怪陆离的宏大世界由此诞生。因此,《你在高原》才具有长河小说的宏大规模;第二节对《你在高原》的空间并置的小说结构进行分析,张炜秉承着非线性的叙事理念,赋予《你在高原》中每一部空间并置的现代结构。空间并置的结构让同一作品的几个故事板块相互摩擦,衍生出新的意义,丰富了《你在高原》的内在意蕴。而将这十部作品贯穿起来,便形成了《你在高原》立体庞大、气势磅礴的空间世界,因此,《你在高原》才具备长河小说的恢弘气势;第三节对《你在高原》作品间情节再现的叙事艺术进行分析。首先,这十部作品间情节的再现并非简单的重复,它不仅能让每部作品保持独立(这是长河小说的必要特征),还能让作品间相互补充,产生互文的效果。其次,对已经发生的情节的重提,也是情节再现的一种方式。这既让作品间产生联系,也向读者暗示小说所叙述事件故事时间的先后。情节再现的叙事特征让《你在高原》内部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彼此呼应、条理清晰的统一整体,因此,《你在高原》才具有长河小说的整体性。主人公生命历程的完整性是对长河小说的内在要求。第四节按照宁伽在《你在高原》现实部分的故事时间将《你在高原》重新排序,以直观地显示宁伽完整的生命历程。 第三章对《你在高原》进行纵深研究,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剖析宁伽的内心世界,并以之为镜,折射出五十年代生人的精神面貌。第一节分析宁伽面对历史非同寻常的热情与执着的个性。家族的血脉之痛让宁伽对历史有着特别的审视与警惕;成长历程中对历史真相的发掘让宁伽对历史的思考趋于理性;对家族精神的探寻让宁伽获得精神的认同与激励。作者以宁伽对历史的铭记与思索衬托出五十年代生人对历史的不同选择,以考量这代人的人格与精神深度。第二节剖析了宁伽现实中执拗与彷徨的心境。首先,难以割舍的城市与故地让宁伽身陷两难处境。宁伽以异乡人的姿态在城市生存,将他维系此地的是家庭和友人。故地承载着温暖宁伽一生的回忆。但现实中的故地终究不能成为宁伽理想的乌托邦,它是一个现代社会的缩影,藏污纳垢。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让宁伽的故地和葡萄园四面楚歌。对于城市和故地,宁伽无法割舍、又无法认同,便只能在这两难境地中来回地奔走,追寻内心飘渺的高原梦。其次,在充斥着罪恶、暴力和欲望的社会现实前,宁伽也会暴露麻木、退却、懦弱的人性弱点,虽然现实令人无力招架,但执拗的性格和敢于自省的精神总能让宁伽坚守住内心的道德底线,即便头破血流。宁伽对德性坚守的品质如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代人德性的坚守与溃败。 结语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