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分析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应用于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择期行开胸手术并同意进行术后镇痛的患者190例,据患者选入及排除标准,最终入选患者183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组(Q组,n=61)、地佐辛注射液组(D组,n=61)和舒芬太尼注射液组(S组,n=61)。患者术前均未使用镇静药物,常规进行静吸复合气管内麻醉。术毕前30min分别给予患者PCIA负荷剂量,即Q组静脉注射液羟考酮注射液0.1mg/kg,D组静脉注射地佐辛注射液0.1mg/kg,S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ug/kg,术毕连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设备即术后镇痛泵(Q组盐酸羟考酮注射液0.8mg/kg+托烷司琼5mg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D组地佐辛注射液0.8mg/kg+托烷司琼5mg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S组舒芬太尼注射液2.5ug/kg+托烷司琼5mg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持续输注速度为2ml/h,自控按压0.5ml/次,锁定时间15min,镇痛时间均为48h。患者术毕送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由对用药和分组情况不知情的工作人员记录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15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及苏醒期操作配合评分。待患者完全苏醒后送入病房并于术后2h、4h、12h、24h和48h随访各组患者的VAS评分、R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实际、有效按压镇痛泵次数。结果1三组患者苏醒期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组间比较发现,Q组和D苏醒期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短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发现,S组患者拔管期三个不同时点MAP、HR、Spo2变化均低于Q组和D组(P<0.05),Q组拔管时MAP、HR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D组相比较,Q组和S组患者苏醒期操作配合评分低于D组(P<0.05),Q组和S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分析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发现,Q组与S组均优于D组(P<0.05),Q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术后不同时点RS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舒芬太尼镇静效果优于其他二者(P<0.05)。6组间比较发现,Q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患者实际、有效按压镇痛泵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Q组和S组优于D组(P<0.05),Q组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术毕前30min静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0.1mg/kg较地佐辛注射液0.1mg/kg及舒芬太尼注射液0.2ug/kg可以使开胸手术患者更平稳地度过麻醉后苏醒期。2 0.8mg/kg盐酸羟考酮注射液与2.5ug/kg舒芬太尼注射液在开胸手术患者术后PCIA中镇痛效果相当,优于0.8mg/kg的地佐辛注射液,但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