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标记,大世界——规训视角下的幼儿园标记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ice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标记是信息文化载体,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幼儿园教师将所要传达的信息、要求及特定的文化内涵转换成图像、文字,用以指示并内化于儿童的行为中。幼儿园标记作为代表社会规范的一种载体,携带了大量的社会约定,是对社会秩序的折射。因此,作为主流文化代言人的教师将社会所期许的价值观、规范、信念等内化于标记中并据此树立基本目标来指引儿童的行动。那么,在幼儿园中标记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不可否认,在一定条件下,幼儿园内有标记是合适的、也是合理的,但教师如果把标记绝对化,利用话语、操练、监督等“规训”手段去影响儿童的意识和认知,将其作为控制儿童的工具时,标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值得怀疑了。另一方面,幼儿园标记场域中的儿童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个体,他们或忽视、或反抗、或破坏标记去表达自身的需求和愿望、以争取自我活动的空间。  幼儿园标记本身并没有对与错之说,它可以引导儿童的发展,也可以起相反作用,关键是标记代表了何种文化、反映了何种思想。因此,幼儿园标记所蕴含的价值准则是规范还是规训?控制还是引导?他律还是自律?决定了标记对儿童思想及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事实上,对幼儿园标记世界的考察,不是去深究“标记——规训”间的内在逻辑,不是去预言幼儿园中是否会出现新的规训,而是去体察标记场域中教师的反应、儿童的实然状态,以期探讨幼儿园标记世界的应然状态。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一定程度上标记的存在是合理的,只是在运用标记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标记所应承载的“度”,坚持必要而又适度、互动而又相容、自由却不放纵的原则。
其他文献
学前儿童语言领域核心经验,是学前阶段儿童应当形成并获得的最为重要的语言经验,也是教师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经验水平儿童的语言学习状态,设定语言教育目标,组织语言教
大学内部重点建设是大学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实行内部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对校内某些领域实行优先投入,达到特定组织目标的一种组织行为。大学内部重点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除了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外,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人们通过在余暇时间到娱乐场所、运动场的各种活动来展现自我价值、突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