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语文标准,审美教育和审美能力成为语文教育所关注和倡导的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审美平台丢失,学生审美能力丧失的现象。最能体现审美教育的核心载体——现当代诗歌,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新诗代表、经典文本《致橡树》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未体现出它的经典性和代表性,反而陷入了解读困境,内涵解读在时代的影响下一变再变。《致橡树》自1991年被选入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以后就多次出现在语文教材里。受“文革”的影响,出现了以“政治性”为主的一元论解读;90年代,强调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出现了以“实用性”为主的工具论解读;在新世纪,提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出现了以“人文性”为主的多元化解读。运用权威的当代西方文论、立足文本本身内涵去探讨《致橡树》真正的“诗情美”是必不可少的,也就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契合。在“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的解读下,《致橡树》呈现出“音乐性的抒情语言”、“双复合的抒情风格”和“精确化的意象描绘”的艺术特色。在“女权主义批评”的解读下,《致橡树》呈现出“独立的爱情宣言”、“强烈的自我关照”和“泛爱的平等宣言”的主题内蕴。在“后现代主义”的解读下,《致橡树》呈现出“委婉的曲线表达”和“复杂的社会折射”的审美意蕴。在此基础上,借鉴先辈教学成果,结合文本解读确定《致橡树》的教学价值,完成自主教学设计。该设计本着“人性化”的宗旨,以人文教育为准则,以信息科技为媒介,以当代西方文论的解读为依托,以诵读为手段,以意象为根本,以语词为基点,分析诗歌结构,解读意象内涵,体悟诗人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获得真、善、美的体验。为一线教师提供现当代诗歌教学借鉴,完善教学实践,摆脱教学尴尬,落实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