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之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的确定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IRREL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语文标准,审美教育和审美能力成为语文教育所关注和倡导的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审美平台丢失,学生审美能力丧失的现象。最能体现审美教育的核心载体——现当代诗歌,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新诗代表、经典文本《致橡树》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未体现出它的经典性和代表性,反而陷入了解读困境,内涵解读在时代的影响下一变再变。《致橡树》自1991年被选入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以后就多次出现在语文教材里。受“文革”的影响,出现了以“政治性”为主的一元论解读;90年代,强调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出现了以“实用性”为主的工具论解读;在新世纪,提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出现了以“人文性”为主的多元化解读。运用权威的当代西方文论、立足文本本身内涵去探讨《致橡树》真正的“诗情美”是必不可少的,也就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契合。在“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的解读下,《致橡树》呈现出“音乐性的抒情语言”、“双复合的抒情风格”和“精确化的意象描绘”的艺术特色。在“女权主义批评”的解读下,《致橡树》呈现出“独立的爱情宣言”、“强烈的自我关照”和“泛爱的平等宣言”的主题内蕴。在“后现代主义”的解读下,《致橡树》呈现出“委婉的曲线表达”和“复杂的社会折射”的审美意蕴。在此基础上,借鉴先辈教学成果,结合文本解读确定《致橡树》的教学价值,完成自主教学设计。该设计本着“人性化”的宗旨,以人文教育为准则,以信息科技为媒介,以当代西方文论的解读为依托,以诵读为手段,以意象为根本,以语词为基点,分析诗歌结构,解读意象内涵,体悟诗人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获得真、善、美的体验。为一线教师提供现当代诗歌教学借鉴,完善教学实践,摆脱教学尴尬,落实审美教育。
其他文献
对国内某些关键重点的特气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描述,指出了现阶段我国超纯特气存在的诸多问题,展望未来我国高纯气体的发展方向。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附着部位、形态、大小、回声,观察瓣膜厚度、穿孔、腱索断
编者按$$近年来,中职生在校数量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明显下滑,出现了“就业市场红火,招生市场凄凉”的局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巩
报纸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实质是组织缺血,微循环灌注不足。这与中医"络脉空虚"所反映出的疾病有着相同的病理。从临床症候分析,气虚是发病的根本病机,络脉空虚是气虚运血无力引起的
随着我国流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外一些新型的零售业态,如超级市场、方便商店、廉价商店、货仓式商店、购物中心、专业商店等纷纷进入我国流通市场.新型零售
21世纪是高素质人才竞争的世纪.要求学校必须培养敢于质疑、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探究型人才.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而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问
目的观察分析激光光凝术治疗眼底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沈丘县光明眼科医院收治的76例眼底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