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诉求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的矛盾凸显,城市不断外拓且地方城镇无序蔓延使得生态空间逐渐被侵蚀。政府通过出台控制规范,期望获得严格的保护使自然空间生态效益最大化;但空间内部基层人员的发展需求得不到政府重视,使得“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和“自下而上”发展模式产生冲突。这种由政府力量强制介入,被特定政策法规所界定和推动的地理空间区域被称为制度性生态空间。本文以济南市南部山区为例,在整合了遥感数据、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相关统计数据以及实地调查数据等多种数据源的基础上,引入了遥感分析方法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较为系统全面地开展了济南市南部山区用地变化特征及政策演变的综合研究,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冲突形成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解译四期遥感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态势、数量结构及变化速度三方面揭示济南市南部山区的土地利用空间演变,空间特征表现为:林地面积持续增长且增速趋于稳定,林地向城镇用地转出率最高;城镇用地面积上升并在近期增速加快,新增城镇用地主要由林地和耕地转换而来;耕地和园地总体面积下降,其原因为村民主导的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冲突政策方面,济南市南部山区政策演变可总结为关注生态涵养功能、颁布相关管理条例、编制相关专项规划、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及多种管控手段并存五个阶段。(2)识别济南市南部山区土地利用冲突的利益相关者,根据其与济南市南部山区发展演变的紧密性,划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次级利用相关者及外围利益相关者。根据土地利用冲突特征,将济南市南部山区的土地利用冲突进程划分为冲突潜在阶段、冲突意图阶段、冲突行为阶段及冲突结构阶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用定性的方式,表现南部山区多元利益主体网络构建的过程、互动关系与整体结构。伴随着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社会网络节点间关系更紧密,南部山区的社会网络不断丰富与完善,其网络密度更强。政府管控措施的加强使得其社会网络中心度加强,整体上南部山区社会网络发展渐趋平衡,个体类别和数量不断丰富的同时保持了其稳定性。(3)选取以农家乐经营为代表的门牙村、以采摘园经营为代表的艾家村及别墅群建设为代表杨而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利益相关者构成及之间的博弈关系,揭示南部山区土地利用冲突形成机制。门牙村农家乐改造中,农家乐经营者与未有经营权的村民、与外来游客及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最为突出。艾家村采摘园经营者共享度最高,与旅行社及村集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社会网络中最明显。2017年“拆违拆临”行动使得杨而村各利益相关者关系更加紧密,社会网络密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