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无线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加之3G网络优化、智能手机普及,手机应用服务平台的快速发展,手机传播的影响与意义更加凸显。针对手机传播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媒介与手机的关系;手机传播对政治、经济、市场及使用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群体如何使用手机或手机无线营销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但对于手机媒体对集体行为的影响和意义方向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在手机传播与集体行为相关研究中,以往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手机媒体在突发危机事件或手机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等领域,而缺乏手机媒体对自发性、频发性集体行为本身产生的全新影响进行研究。本文根据集体行为的基本理论,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民众集体行为施之重要影响的新力量——手机媒体,从“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这一个案着手,以此事件相关微博(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及对“打拐”行为的是非争论等内容)为主要分析对象,并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引发期、动员协调期和解决期来分别论述手机媒体的功能作用,通过整理、分类和文本分析法,一方面阐明和讨论事件参与者的手机媒体使用模式,一方面探讨手机媒体上的集体行为,进而论述手机媒体对集体行为的重塑。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对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论述,从整体上分析了对手机传播与集体行为进行研究的选题意义。第二部分为手机传播与集体行为相关概念简述。分别对集体行为、集群与手机传播等定义进行概括,为后文研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针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这一集体行为个案进行分析。通过事件描述、参与者发布微博的内容与表达手法、观点与情感和参与行为等进行具体分析,总结手机使用者在此事件中的使用情况。第四部分为手机媒体在“随手拍”事件中的功能分析。针对上一部分的分析结果,从集体行为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引发期、动员协商期和解决期分别论述手机媒体对于集体行为的功能作用。第五部分为手机传播对集体行为的重塑。此为本文的最后结论,通过研究分析从三方面总结为手机媒体重塑“集群”分类、重塑“集体行为的发生条件”以及重塑“公众参与程度”。本文研究发现,手机微博为“随手拍”事件这一集体行为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其中参与者共同观察、关注、分享、评论这一热点事件,甚至承担起“解救者”的英雄角色,并且只需要具备“触发性事件”与“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就足以催生集体行为。同时公众表达更具统一性、理性化,其参与程度也不再仅仅停留在评论与转发上,手机媒体本身具备的特性促进了集体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公众表达与动员协调能力。虽然至此“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的热度已经降低,但这不应该成为一种“大众狂欢”,更应该促成我们针对手机媒体在全新媒体环境,社会公共事件与公民参与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课题的进一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