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肝脏作为免疫器官的重要性正逐渐受到重视,许多证据表明肝脏在对抗系统性感染的天然免疫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疟疾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是典型的系统性感染性疾病。目前对肝脏免疫在抗疟疾免疫中,特别是血液阶段疟疾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此前发现Listr1遗传位点具有控制肝内抗李斯特菌感染天然免疫的作用,基于李斯特菌感染与血液阶段疟疾的相似性,我们提出Listr1遗传位点也可以控制小鼠对疟疾的易感性。本研究利用我们自己建立的Listr1位点同类系小鼠,通过建立约氏疟原虫感染的鼠疟模型,探讨Listr1遗传位点对鼠疟感染进程和结局的影响、对感染后不同时间点肝、脾组织虫负荷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对肝脾组织免疫细胞亚群和功能的影响及对小鼠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以期证明Listr1遗传位点影响小鼠对疟疾的易感性并揭示其免疫学机制,为控制疟疾提供新的思路,并为阐明Listr1遗传位点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C.B6By-Listr1小鼠(BALB/c小鼠基因背景下引入C57BL/6小鼠Listr1遗传位点的同类系小鼠)和BALB/c小鼠,分析二者感染疟原虫后生存率和感染率的差异;HE染色分析P.y17XL感染后第5天C.B6By-Listr1小鼠和BALB/c小鼠肝脏组织损伤情况;定量PCR法检测P.y17XL感染后小鼠肝、脾组织虫负荷的变化,感染后24h、48h IL-1β、IL-6、IL-8、i NOS、TNF-α、IL-10、IFN-γ、MCP-1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B6ByListr1小鼠和BALB/c小鼠脾脏分泌IFN-γ的细胞及所占百分比、检测Rag2-/-C.B6By-Listr1和Rag2-/-BALB/c小鼠肝脏单个核细胞表型差异情况。结果:P.y17XL感染后第4-8天C.B6By-Listr1小鼠虫血症水平显著高于BALB/c小鼠(P<0.05)。C.B6By-Listr1小鼠于感染后7-9天全部死亡;而半数BALB/c小鼠于感染后8-9天死亡,其余BALB/c小鼠至感染后第13天仍存活,二种小鼠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小鼠肝脏组织于感染后第一天,第二天可见到虫负荷水平的差异,脾脏组织于感染后第三天,第五天可见到虫负荷水平的差异,均为C.B6By-Listr1小鼠高于BALB/c小鼠(P<0.05)。C.B6By-Listr1小鼠P.y17XL感染后第五天肝组织HE染色可见到明显的疟色素沉积;而BALB/c小鼠全片基本未见到疟色素的沉积。P.y17XL感染后48h BALB/c小鼠肝组织IL-6(P<0.05)、TNF-α(P<0.05)、MCP-1(P<0.01)m RNA水平显著高于C.B6By-Listr1小鼠。P.y17XL感染后24h、48h BALB/c小鼠脾组织IFN-γ(P<0.05)m RNA水平显著高于C.B6By-Listr1小鼠。脾脏中分泌IFN-γ的细胞为CD3+,CD49b-,并且BALB/c小鼠脾脏CD3+IFN-γ+细胞百分比高于C.B6By-Listr1小鼠。肝脏中,Rag2-/-BALB/c小鼠CD14+单核/巨噬细胞CX3CR1和CCR2的表达高于Rag2-/-C.B6By-Listr1小鼠。结论:1 Listr1遗传位点可以控制小鼠对疟疾的易感性。2 Listr1遗传位点影响疟疾感染早期小鼠肝、脾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和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的清除。3脾脏CD3+T细胞参与Listr1遗传位点调控过程,肝内CD14+单核/巨噬细胞可能参与此调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