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其天生的经济属性和自然属性赋予了土地资源持久的生命力。人类作为对土地资源影响最剧烈的因素,对土地的利用及其驱动力有着极大的关注。四川各中心城市在土地的利用上都达到了较好的集约化,土地的收益也处在比较良好的状态,但在四川少数民族区域的土地变更与各中心城市的土地变更又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来源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程度和土地的自然特性等。本文以四川西北部具有藏区代表性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黑水县为研究对象,利用黑水县1994到2009年的各项统计数据,在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探究,并结合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趋势进行预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地利用现状。从占幅员面积比例分析,黑水县各土地类型中林地所占面积比重最大,达59.1%。其次是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4.30%,这两类用地的总和就占到了全区幅员面积的93.4%。而耕地面积仅为7529.8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80%;园地面积最小,仅占全区幅员面积的0.08%。从各土地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看,大多数的地类都集中分布在芦花镇,而在慈坝乡的分布面积最少。此外,黑水县土地利用效益并不算高,主要存在着耕地后备资源缺乏、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以及高山、高丘使草场资源的优势被减弱的问题。(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组合结构上,黑水县土地利用结构在整体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林地和草地上,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却发生了较大转变。耕地与草地的面积在减少,而其余地类面积均增加,其中减幅最大的是耕地,为37.74%,增幅最大的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达到141.61%,但由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基数不同,所以在具体增减的面积数量上,面积增加得最多的是林地,达到54158.76hm2,而减少得最多的是草地,为54969.48hm2。而在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上,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有微弱降低,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退耕还林政策等有关。从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变化上看,可以发现人类的活动正在逐步减弱,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降低,土地利用类型向多样化缓慢发展。总的来说,黑水县的土地利用处于一个发展平稳且不断走向成熟的时期。(3)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自然驱动力为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以及矿产资,其中以地质地貌的影响最为严重。而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发现,社会经济驱动力可以被归纳成2类,即人口增长、经济与城市化发展,这两个因素是黑水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此外,政策因素也是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4)土地利用趋势预测。借助GM(1,1)模型对黑水县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的数量组合结构变化并不大,主要集中在林地与草地,但各类型土地之间的变化有较大差异。仅耕地面积在减少,其余类型的土地面积均增加,其中,面积增加得最多的是的是草地,为198237.06hm2,其次是林地,为155020.71hm2,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增加最少,仅为568.18hm2。同时,从驱动力角度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证明用GM(1,1)模型对黑水县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预测结果比较精确,与1994~2009年得到的驱动力分析结果几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