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乡地域的要素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快速转型,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剧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关键。产业转型的物质基础是土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产业发展和转型都需要以土地利用的优化和调整为前提。因此从产业转型的视角出发,模拟未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对区域实现产业、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差异化、多元化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重庆市主城九区之一的巴南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发展质量有待优化,产业发展亟需转型。在对巴南区产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划分产业转型区,构建转型路径,模拟产业转型情景下巴南区土地利用情景,对掌握巴南区产业差异化发展方向,促进产业与土地“双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研究巴南区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格局特征的基础上,定性与定量分析产业转型与土地利用调整间的关系,从巴南区产业现状发展格局和产业转型内涵出发,进行巴南区产业转型分区,提出转型路径。构建2030年巴南区产业未转型和产业转型两种土地利用情景,运用FLUS模型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优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巴南区产业结构可分为2005-2012年和2013-2016年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呈“二三一”发展格局,结构均衡度高,产业结构呈高级化趋势,后一阶段呈“三二一”发展格局,均衡度稳步下降。2016年巴南区各镇街产业结构高级度存在较大差异,但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产业结构均衡度空间格局基本呈现带状分布特征,西北带状均衡度低,中部带状均衡度高,东南带状均衡度为中等。2009-2016年巴南区土地利用结构熵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有序度缓慢降低,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占比差异逐步缩小。(2)产业转型与土地利用调整存在相互支撑和驱动的作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调整通过土地功能和特性的转变对产业结构演进和主导产业部门转换起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对土地数量、用途、区位的需求差异对土地利用用途和布局调整起驱动作用。定量关系上,2010-2016年巴南区结构偏差系数先升高再降低,整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程度远小于产业结构变化,2013年以来两者的差异越来越小,逐步向对称协调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一定相关性。两者的线型回归关系中,第一产业比重与耕地比重和水域比重呈正相关;第二产业比重与城镇工矿用地比重呈正相关;第三产业比重与耕地比重呈负相关(3)将巴南区划分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区、主导产业调整转型区、第二、三产业升级转型区和第一、三产业升级转型区。分别构建以下转型路径:(1)持续推进第二产业发展,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和创新力度;(2)引进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和培育有优势的主导产业;(3)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4)提升旅游品质,升级现代化农业与养老、休闲都市旅游融合模式。(4)产业转型与产业未转型两情景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上差异明显。产业转型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更为剧烈,土地利用动态图斑数量更多且类型丰富,景观格局上呈现出多种要素的密集格局,景观混置程度加深,景观多样化趋势明显,聚集程度更高。与产业未转型情景相比,产业转型情景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区内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幅度更大;主导产业调整转型区内城镇建设用地的发展重点存在差异;第二、三产业升级转型区内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农用地之间转换较多;第一、三产业升级转型区内农用地之间转换频繁,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相对明显。(5)基于情景模拟对比分析,提出巴南区产业转型要抓住“有重点、有差异、有阶段、有创新”的整体转型思路,提出以下四个优化建议:统筹整合资源,找准各区域产业转型重点;产业转型发展差异化,突出特色,优势互补;科学规划产业发展,阶段性地有序引导转型;加大人才技术投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巴南区土地利用调整提出以下四个优化建议:继续严格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集约优化现有建设用地为主,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从“一、三”产业融合出发,优化农村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注重生态保护,保障具有生态价值的林地、水域等地类用地。以实现巴南区资源配置合理化,土地、产业“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