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小肠细菌转位(intestinal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BT)是肝硬化伴发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有关肝硬化肠细菌转位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涉及多种机制,其中肠转运障碍,肠细菌过度生长(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BO)及肠通透性增加是造成IBT的最主要原因。诺氟沙星已广泛应用于肝硬化SBP的预防,但耐药菌株产生并发生IBT是最为严重的后果。普萘洛尔及其他益生菌制剂对肝硬化IBT的作用也有报道。本研究旨在:(1)了解实验性肝硬化大鼠IBT的发生率(2)探讨肝硬化IBT发生的机制(3)评价西沙比利、乳果糖及反义tlr4表达质粒对肝硬化大鼠IBT及肠粘膜形态的影响。方法:肝硬化大鼠动物模型制作采用CCl4皮下诱导法,共12周。实验动物共分7组,分别为正常组(25只),肝硬化组(25只),肝硬化对照组(20只),西纱比利组(20只),乳果糖组(20只),诺氟沙星组(20只)及反义tlr4表达质粒组(20只)。所有动物均评价下列参数,即IBT、IBO、血清内毒素、小肠转运时间、小肠通透性、回肠粘膜病理及电镜以及肠、肝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IBT定义为肝、脾、肠系膜淋巴结、血和/或腹水细菌培养阳性者。IBO定义为空肠细菌数超过正常大鼠的细菌数+2SD。内毒素测定采用鲎试验偶氮基质显色法。肠转运时间采用51Cr方法,以几何中心比值为代表。肠通透性测定采用99Tc-DTPA尿排泄率。回肠病理评价指标为绒毛高度,绒毛高/宽比值,绒毛密度及炎症指数。电镜观察指标为微绒毛、紧密连接及细胞间隙。TLR4受体表达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结果:应用51Cr测定小肠转运时间进行了各种参数的比较,结果采用几何中心或几何中心比,较其他参数(小肠放射性分布,最远端放射性)更能客观地反应小肠转运时间,60?较30?更能拉开各组的差异。在99Tc-DTPA测定小肠通透性方面,24h尿排泄率不受胃排空及肠转运时间的影响。肝硬化大鼠小肠通透性明显高于正常大鼠及肝纤维化大鼠,而肝纤维化大鼠无肠通透性的改变。肝硬化大鼠IBT及IBO的发生率分别为48%和80%。而正常大鼠则无IBT发生。肝硬化大鼠99Tc-DTPA尿排泄率(16.1±7.6%)明显高于正常大鼠(1.62±0.8%,P<0.01)。伴IBT的肝硬化大鼠99Tc-DTPA尿排泄率为22.2±7.8%,明显高于无IBT的肝硬化大鼠(10.5±2.9%,P<0.01)。肝硬化大鼠的小肠转运时间(几<WP=5>何中心比)为0.31±0.06,这较正常大鼠(0.49±0.08)明显减慢。伴IBT的几何中心比(0.24±0.06)又较无IBT的(0.38±0.11)更慢。与无IBO的肝硬化大鼠比较,伴IBO者IBT发生率更高,血清内毒素浓度更高,小肠转运时间更慢,肠通透性更大。肝硬化大鼠IBT菌株与IBO菌株基本一致。经西沙比利、乳果糖及诺氟沙星治疗后,各参数包括IBT、IBO、小肠通透性及小肠转运时间、血清内毒素均有改善。正常大鼠小肠tlr4很少,肝硬化大鼠肠tlr4上调。肝硬化大鼠肝脏的tlr4受体有下调现象,经西沙比利、乳果糖及诺氟沙星处理后,小肠tlr4明显下调,而肝脏tlr4下调不明显。肝硬化大鼠肠粘膜绒毛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绒毛断裂、缩短、高/宽比值减少、绒毛密度减少,炎症细胞浸润,经西沙比利、乳果糖及诺氟沙星处理后病理无明显改善。电镜显示肝硬化组的微绒毛缺失、斜切,细胞间隙扩大,紧密连接消失,经乳果糖、西沙比利及诺氟沙星处理后,肠超微结构有所改善。反义tlr4表达质粒处理后的肝硬化大鼠的IBT发生率明显高于肝硬化大鼠,但肠转运时间及通透性均无明显改变。小肠病理也无明显改变。肠tlr4表达无明显下调,肝tlr4则表达明显抑制。结论:一、肝硬化大鼠IBT发生率明显增加,这可能与肠转运时间延长,IBO及小肠通透性增加有关。二、肝硬化大鼠小肠粘膜有损伤,表现为绒毛断裂、减少,炎症细胞侵润,电镜下紧密连接缺失,细胞间隙扩大。三、肝硬化大鼠肠tlr4表达增加,肝tlr4下调,这可能是对肠及血中内毒素的适应性反应,经西沙比利、乳果糖及诺氟沙星处理后,肠tlr4表达有下调,但肝tlr4表达下调不明显。四、西沙比利、乳果糖及诺氟沙星能有效地防止IBT的发生,改善肠转运时间及肠通透性,降低内毒素水平,提示肠内毒素在致IBT、小肠转运时间延长及肠通透性增加方面起一定作用。五、反义tlr4表达质粒增加IBT发生,但对其他参数无影响。肝tlr4明显抑制,肠tlr4表达无明显影响,提示外周tlr4在防止IBT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