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死亡意识研究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ong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济慈,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其生活充满了悲哀与悲剧的色彩。贫穷,疾病,死亡充斥着他短暂的一生。身边众多的死亡,自己渐进的死亡的先决意识,都使这位伟大的诗人频繁且深刻的思考死亡,每个人都终究必须面对死亡,济慈对死亡有其独到的见解。本篇文章旨在探索济慈的诗歌及其书信中所表现出来对死亡的态度。文章分为六部分。除了第一章的引言和第六章的结语,论文的主体分为四部分。第二章中,作者分析了济慈对于死亡的残酷与不可抗拒,最初表现出来的是恐惧,焦虑以及彻底的绝望。在《伊莎贝拉》与《圣阿格尼斯夜前夕》两首诗歌中,济慈描绘了死亡丑陋,灰暗,阴险且恐怖的形象。第三章描述了济慈不能克服死亡,只能努力与之相处。有时济慈表现出对抗这一可憎敌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有时又发现死亡的宁静,甚至丑陋形象下的死亡之美,济慈还把死亡作为逃避人世间悲苦的方式。第四部分介绍的是济慈对死亡理解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自己成熟的同时,济慈对死亡的态度也不再是简单的恐惧与绝望。对自己即将来临的死亡的意识,强化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眷恋,同时,济慈把死亡当做是一种通往永恒的捷径。第五章分析了影响济慈对死亡态度的因素。社会与文化因素以及诗人的个人经历,都对济慈死亡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济慈作品中所表现的死亡意识,从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到面对与渴望,都受到其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的影响。对济慈死亡意识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他的诗歌与书信,可以从更深的层面去了解这位诗人,更广阔的层面去了解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同时启示后人,要像这位伟大的诗人一样,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不幸。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人工林面积逐年加大,森林覆盖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但是在人工造林之前,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营造了大面积的纯林,整个林分结构抵抗灾
Remit of Journal ZTE Communications publishes original theoretical papers,research findings,and surveys on a broad range of communications topics,includ⁃ing co
“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以学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取得预期效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能源推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山西省在煤炭资源大规模开采过程中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环境问题逐渐恶化,生态经济损失严重。煤炭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
近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扩大内需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出台,零售市场的规模有望不断扩大,进而带动零售业对GDP的贡献率持续增长。
煤炭工业城市不合理的重化工业结构和失衡的产业结构,是导致煤炭工业城市高碳排放和生态恶化的关键原因,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从煤炭工业城市低碳化
中国共产党历来有着重视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蕴含着丰富的宣传思想。当前,正值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对党建宣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也对高校创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供了政策资金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