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皮肤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对2009年11月-2012年4月经我院皮肤科门诊病理诊断明确的3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总结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是定位于11q13染色体区域CCND1基因编码的蛋白,是重要的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Cyclin-D1已被证实在多种人类原发性肿瘤中过度表达,影响肿瘤的生长、淋巴转移及预后。目前有关砷致皮肤肿瘤过程中Cyclin-D1的变化尚未有报道。在本实验中,我们用砷剂诱导HaCaT细胞恶性转变,构建HaCaT细胞恶性表型模型,观察此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单克隆体形成情况以及cyclinD1表达情况,以探讨Cyclin-D1在砷致HaCaT细胞恶性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目的:1.总结3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2.体外试验探讨cyclinD1在砷致HaCaT细胞恶性转变过程中的改变。方法:1.综合分析2009年11月-2012年4月我院皮肤科门诊病理诊断明确的3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2.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HaCaT细胞单克隆体形成情况;3. Westernblot方法检测cyclinD1在砷致HaCaT细胞恶性转变过程中的改变。结果:1.3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病变发生于面部12例,头皮10例,手背2例,躯干3例,前臂2例,下肢1例,外生殖器部位2例。其中溃疡型18例,菜花状或乳头状肿物11例,湿疹样斑块2例,瘢痕样结节1例。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见;2.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低浓度砷持续培养可使HaCaT细胞发生细胞体积变小,外观多样,频繁出现多核巨细胞等外观变化,频繁出现多核巨细胞,而且砷剂组单克隆体形成明显多于对照组;3.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砷剂组HaCaT细胞的Cyclin D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调。结论:1.皮肤鳞状细胞癌多见于面部、头皮等皮肤暴露部位,皮损以溃疡型最多见;2.低浓度砷持续培养可使HaCaT细胞获得恶性表型;3. CyclinD1细胞在砷诱发HaCaT恶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