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研究,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学科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金融市场变化迅速,金融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日渐加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金融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也不断加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从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到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而1997年由泰国引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其程度之深,蔓延之广,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许多国家至今仍未从这场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可以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金融经济大发展时期,也是金融危机大爆发的时代。如今,为了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遏制金融危机的发生,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金融领域的安全问题。中国的金融货币状况近几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机制中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只是由于中国特殊的金融制度才得以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但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低下、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以及证券市场泡沫性膨胀等等,都构成了我国金融风险的隐患。如何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有效地防止和化解金融危机的爆发以确保宏观经济在安全的状态与环境下发展,是我国经济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不考虑对外因素和金融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我们一般可以认为:金融系统性风险主要是由于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和银行的内在不稳定性引起的。这其实也是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世界各国金融危机的历史告诉人们,很多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源于某些金融中介机构的倒闭,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动荡中的内在脆弱性往往使局部的金融市场扰动演变为全面的金融危机。金融中介机构所具有的内在脆弱性及其积累构成了金融系统性风险一个主要方面,而在各类金融中介机构中,银行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部门。纵观世界各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均是由于银行的流动性不足,引发公众的恐慌,进而产生大规模的挤兑现象,导致银行危机甚至金融危机的发生。本文在参考国内外专家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将银行系统性风险划分为宏观审慎性指标和微观谨慎性指标两大类,通过对我国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传导机制的深入分析,在借鉴国内外一些较为成熟的金融系统性风险预警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指标、风险度量模型和风险预警模型,并通过细化流动性风险指标的的指标构成,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力求找出影响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指出各因素如何在银行系统性风险中发生作用。另据相关统计,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81个成员中的133个成员分别在不同阶段经历了一次或多次银行业的严重问题或银行危机,其中许多还进一步导致了金融系统性的危机。因此,要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也正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之一。鉴于我国的银行体系具有很大的脆弱性,而且,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将出现更多不同所有制的银行,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经营风险也将逐步加大。如果得不到有效化解,任其继续发展与积累,金融系统性风险会不断加大,最终很有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所以,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的银行业进行有效地监管以加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