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与媒体科学传播互动研究——基于媒介素养的视角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发展进入媒体时代,其对社会的影响既在意料之内,也在情理之中。本文从新时期媒体、公众与科学家三者的关系谈起,讨论了媒体对于科学传播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媒体在进行科学传播时的一些缺陷。随后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院士科学传播在媒体上的呈现进行了内容分析,并对院士媒介素养的调查进行了数据分析,以寻求院士与媒体之间良性互动的最佳方法。论文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现实意义和研究方法,对新时期媒体在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桥梁作用进行了叙述,并讨论了本研究为促进我国科学传播事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对媒体与科学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实证分析了《人民日报》和“新华网新闻”对院士行为报道的概况。研究发现,我国传统媒体在进行有关科学家的科研报道时,内容较为浅显单一,并存在有官本位倾向,急需提高自身科学素质,以达到传播科学知识的要求;网络媒体所传播的科技新闻和科普知识多转载于传统媒体,其原创能力较差,急需建设网络科学传播从业者队伍。 第三部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调查,从对大众传媒的接触和关注、对大众传媒的认知和评价、利用大众传媒的行为和态度三个方面探讨了院士的媒介素养。研究发现,院士群体更倾向于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其参与媒体科学传播的热情和利用媒体传播的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四部分从媒体、院士自身、院士工作服务部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更好的促进院士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学传播活动等工作。
其他文献
媒介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媒介环境的巨变,人们传播信息与获取信息的方式都与以往大不相同。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公益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衍生出新的形式,也曝光了不少以前藏而
手机短信在充分发挥个人通信和交流作用的同时,向着媒体化的方向高速发展。在一些危机事件中,手机短信以其强大的媒体功能赢得了受众的青睐,甚至被学界称之为继报纸、广播、电视
期刊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工具也不断发展变化。在不断发展的传播链条中,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从被动式转向了主动式,不仅对信息内容有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需要,而且对传播工具也进行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