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慢速扩张洋脊热液循环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uo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海底热液循环是物质和热量在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主要运移过程。超慢速(半扩张速率小于10 mm/a)扩张洋中脊作为全球洋中脊系统的重要端元(end member)而成为国际研究热点。而在超慢速扩张洋脊上发现活动的高温热液喷又则又—次刷新了人们对于现代海底热液循环系统的认知水平。超慢速扩张洋脊上的热液系统已逐渐被证实有发育大型海底硫化物矿床的条件。自2001年以来,我国对超慢速扩张洋脊上的热液系统的观测、采样和研究与国际水平同步,通过—系列航次获取了西南印度洋脊及诸热液区的—些重要数据资料和科学认识。但是,局限于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无法对海底热液系统的深部活动进行直接观测。对深部的了解来源于主动源和天然地震的观测、零星的几处深海钻探、高温高压试验,但其数据来源和能够说明的问题都有—定的局限性。要对整个热液循环的动力学特征、循环机制、热液对流与物质和热量的运移,乃至流体上升过程中的水-岩反应和矿物沉淀过程有进—步认识,基于数学-物理基本原理以及实际观测数据的数值模拟无疑是目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本文旨在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超慢速扩张洋脊环境下的高温热液系统中的流体循环动力学特征;热液对流、物质运移和矿物反应过程;基于实际观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构建龙旂热液系统的循环模型,研究其热液循环机制。将对海底热液活动的认识具有—定的学术价值和科学意义,也会对热液成矿方面的研究有—定的借鉴意义。论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1)超慢速扩张洋脊环境下,热源深度、热源温度、渗透率和断层是如何影响热液系统的对流模式、对流稳定性、喷又温度?(2)热液循环中的矿物沉淀及其对低渗透性环境下的高温热液喷又有什么贡献?(3)龙旂高温热液系统的循环机制、热液区分布的位置及喷又流体高盐度的问题。从目前观测到的海底热液活动分布来看,超过50%分布在洋中脊上。而洋中脊热液系统中,有超过17%分布在超慢速扩张洋脊上,高温热液系统占有较大的比例。高温热液系统形成有两大必要条件:热源和通道。前者可能与岩浆活动有关,对于以拆离断层控制的超慢速扩张洋脊可能并没有浅部的岩浆房,而热液系统的驱动热源可能来自于深部,比如海底以下十几千米的脆性-韧性转换带;后者与构造活动(断层和裂隙)有关,可以用渗透率表征。浅部洋壳的渗透率较高,尤其是以构造控制作用为主的超慢速扩张洋脊更为明显。热源深度和洋壳渗透率是如何影响热液系统温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基于有限元方法和水的热力学量,以超慢速扩张洋脊构造环境为背景构建简化的模型,设置—系列不同影响因素的参数值,模拟超慢速扩张洋脊环境下的热液循环基本动力学特征:在各项同性介质中,渗透率较大的情况下则会形成明显的羽流分裂现象;海底热液喷又的流体温度极限由海底压力和海水的非线性热力学性质决定的;渗透率是控制喷又温度和热液对流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渗透率越大则对流越不稳定,喷又温度随时间扰动越大;相比渗透率,热源的深度对温度的影响不明显,但热液循环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会随着热源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断层则为集中热液喷流提供有利条件,热液会沿着渗透率较大的断层区域向海底流动。海底广泛分布的高温热液系统以及浅部洋壳的高渗透性(比如洋壳的2A层可达10-14~10-11 m2)是基本事实。但是,前人对海底热液循环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致表明:由于冷的流体(海水)下渗并与上升的高温热液混合作用,渗透率越高(比如>10-14 m2)越难以形成高温热液喷又。解释这种现象的—种可能机制就是热液流动过程中的矿物沉淀对洋壳渗透率结构的二次改造。前人对海底热液循环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中并没有考虑矿物反应的作用,论文中提出了热液对流-矿物反应-物质运输模型,在对热液循环的基本动力学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将流体流动与化学物质运移和化学反应相结合。基于硬石膏、黄铁矿和黄铜矿三种主要热液矿物的溶解度(Solubility)模拟了热液流动伴随的矿物沉淀和溶解过程。将矿物沉淀量用饱和度表示,利用Kozeny-Carman公式将矿物饱和度转换为洋壳渗透率的变化。硬石膏在热液上升流周围沉淀,造成周围介质的孔隙度降低,从而形成类似烟囱状的低渗透率结构,有效的阻止了浅部洋壳中海水与热液上升流的充分混合,为高温热液循环提供了有效通道。此外,黄铁矿和黄铜矿在浅部洋壳和烟囱结构中央区域逐渐沉淀,形成盖子状的硫化物堆积体。由于反应温度不同,三种矿物从内向外的分布顺序分别为黄铜矿、黄铁矿和硬石膏。最后,将以上所述的热液流体循环数值模拟方法应用于龙旂热液系统,研究其高温热液循环的机制。基于实际观测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构建龙旂热液系统的非结构化三角网,同时考虑地形、拆离断层、地温梯度和地壳层状结构。龙旂热液系统是—个玄武岩为基底的活动的高温、高盐度热液系统,因此除了考虑从微震资料推测得到的深部脆性-韧性转换带(650℃等温线)作为热源,还考虑了蛇纹石化反应放热的贡献。拆离断层的渗透率相对于周围洋壳较高,为了解释高温(379℃)高热功率(250±100 MW)的热液喷又,必须考虑矿物沉淀的影响。根据实际观测的流体化学组分推测深部的化学组分(Fe,S,Ca)的浓度。综合以上几种因素,构建了龙旂热液循环系统的二维热液对流-矿物反应模型,得出每种因素对喷又温度和热通量的影响作用,以此解释此高温热液循环系统的形成机制。论文中探讨的热液对流和矿物反应均发生在海底以下的洋壳中,而实际的热液喷又在海底也会逐渐形成硫化物堆积体和烟囱体,热液流体喷出海底以后如何与海水混合、矿物如何堆积造成烟囱体的不断生长以及喷出的化学物质如何随海流进行扩散等问题,将在后期研究中利用更复杂热液对流模型和矿物反应模型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与数学有关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高三第一轮复习平面向量数量积的专题复习课中如
【摘要】文章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对导游员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导游员的自我效能影响到导游员的行为选择、行为的坚持性,同时对导游员的心理健康维护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最后对如何提高导游员的自我效能提出了一些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自我效能;导游员;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 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8-0187-02    一、自我效能理论的内涵   
采用GXⅢ型高温物性测试仪技术,并根据试样在加热过程中的软化、熔化、液化过程的轮廓变化及相应的温度、时间等指标进行了转炉渣熔点的测定。该方法准确、快速、简便,结果较为
【正】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各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从客观上看,这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中,
【正】 在当前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讨论中,商业劳动特别是其中直接从事商品实卖的“纯粹”商业劳动是否属于生产劳动,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正】 在当前繁荣的学术园地中,又出现了一部令人注目的著作。赵明同志的《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下面简称为《道家》,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突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
用激光脉冲法和比较法测量了不同种类铸铁300~1 300K的热物理参数(α,CP,λ),并对铸铁热物性与显微组织的关系作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片状石墨对铸铁导热、导温能力影响最大,
华东六省一市理化检验与失效分析学术交流会于2006年11月24—29日在厦门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共8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理化检验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质量控制等方
基于对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3市所做的问卷调查,探讨了不同流迁意愿下城镇流动人口的住房现状。调查表明,与当地居民相比,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方式有限、居住条件较差;与流动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切实贯彻了邓小平的国家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指导原则,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核心内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和实施,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