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家系构建中几个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she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进行人工控制定向自然交尾、人工授精和交尾雌虾蜕皮后再交尾实验,研究了构建中国对虾家系的方法;并采用荧光标记技术对中国对虾幼体进行了标记,探讨了中国对虾幼体标记的可行性。通过进行中国对虾室外和室内定向交尾实验,以获得中国对虾自然交尾雌虾。结果表明,室外定向交尾实验采用1尾雄虾搭配4尾雌虾,自然温度下让亲虾交尾,仅获得5%的平均交尾率;室内定向交尾实验通过控制水温和密度,获得了16.9%的平均交尾率。其中,室内交尾的温度实验设计了12℃、14℃、16℃、18℃四个梯度,雌雄性别比例均为4∶1,其中四个温度梯度的交尾率存在差异(P<0.05),14℃平均交尾率最高,为31.3%,12℃平均交尾率最低,为6.3%。 通过建立精荚切块移植和精液移植两种新的人工授精方法,并结合完整精荚移植和输精管移植,对中国对虾进行人工授精,对比了4种方法的授精成功率、受精率和幼体孵化率。4种方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授精成功率,完整精荚移植法最高,为80.8%,输精管移植法最低,为53.3%。对4种人工授精方法的平均受精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方法的平均受精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完整精荚移植法66.2%,输精管移植法66.8%,精荚切块移植法65.4%,精液移植法46.8%。4种方法获得的幼体平均孵化率均在80%以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方法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精液移植法最高,为92.7%,精荚切块移植法最低,为84.5%。通过4种人工授精方法,获得了29个半同胞家系,全同胞家系的总量达到了101个。 选用6对中国对虾微卫星引物对用精液移植法建立的11个家系的母本、母本内精液及每个家系内的6个体进行了分析,以鉴定每个家系内子代的父本来源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1个家系都具有各自的父本基因型,且与移入各自母本内精液的基因型相同,表明单个家系内个体具有相同的父本,单个家系内个体属全同胞关系。 采用温差刺激、药物刺激对养殖交尾雌虾和海捕交尾雌虾进行蜕皮实验,然后对蜕皮虾进行不同群体间的人工授精,来建立所需杂交组合的中国对虾家系。结果表明,在养殖交尾雌虾蜕皮实验中,平均蜕皮率为50%,不同茶籽饼浓度浓度梯度下的蜕皮率存在差异(P<0.05),4个茶籽饼浓度(0、30g/m3、60g/m3、90g/m3)的蜕皮率分别为30%、40%、60%、70%,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蜕皮率也随之增加。在海捕交尾雌虾蜕皮实验中,平均蜕皮率仅为7.5%,4个茶籽饼浓度下均有对虾死亡,死亡率随着茶籽饼浓度升高而升高,平均死亡率为37.5%。将蜕皮后性腺重新发育起来的对虾采用精荚移植法进行人工授精,23尾虾共有18尾产卵,平均受精率为51.2%,平均孵化率为88.6%。从结果看,采用蜕皮后人工再交尾技术是可行的,可以用作中国对虾家系构建。 通过对中国对虾幼虾进行第六腹节的VIE(visibleimplantelastomer)标记实验,以研究VIE标记对中国对虾幼虾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平均体长为4.75cm的中国对虾幼虾,在进行第六腹节的两部位标记后,标记对虾和对照组的即时死亡率均很低,前者为0.6%,后者无死亡,x2检验显示,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30天、60天后体长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体长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荧光标记对生长没有影响;标记后30天、60天的标记保持率均很高,达到99%以上。2005年7月,对人工定向交尾建立的108个家系(平均体长在4cm左右)进行了大规模荧光标记,标记后30天、60天的标记保持率均在99%以上,越冬后(210天后),对不同标记部位的标记保持情况进行了统计,标记保持率均在90%以上。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中国对虾家系选育过程中,采用人工控制定向自然交尾、人工授精和交尾雌虾蜕皮后再交尾技术可以实现大量构建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采用荧光标记技术对中国对虾幼体进行标记也是可行的。人工交尾技术和标志技术一旦取得突破,那么控制定向交尾难、幼体标记难等制约中国对虾育种的瓶颈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中国对虾多性状育种的进程就会大大加快,对中国对虾的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论文采用了同工酶、RAPD-PCR和ISSR-PCR等三种标记技术,对长江口刀鲚种群进行了遗传结构及变异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刀鲚种质资源的评估与遗传多样性的检测、以及遗传资源的保护
2012-2013年在湖北省汉江平原和重庆澎溪河流域从鲤的鳃和鳍分别采集到4种碘泡虫。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形态学、分子生物学
本研究以鲫鱼的血液、肌肉、肝、肾为材料,采用苯酚-氯仿法、试剂盒法提取鲫鱼基因组DNA,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提取的鲫鱼基因组DNA浓度在385.8-3167.5ng/μL之间,A260/A280比值处于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1885)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鞘亚纲(Coleoidea)、乌贼目(Sepioidea)、乌贼科(Sepiidae)、乌贼属(Sepia),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