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婚姻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家庭行为,子女的择偶观不仅会深深地受父母的择偶观的影响,现实生活中还会有很多父母越俎代庖,直接帮助子女相亲,极端的甚至直接定下婚约,从而产生家庭矛盾最终激化为社会事件。本文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群体与他们的父母的择偶偏好,尤其重点研究“孝”这一因素在青年人择偶以及亲子择偶观中所起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孝道的国家,“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伦理支柱。因此,在追求“和谐”为最高准则以及“孝道”信仰的影响下,当爱情面临亲情的反对,冲突困境会更复杂,父母的干预对子女恋爱关系的影响也更复杂。而且中国人的家庭模式存在几代同堂、父母与成年子女同住的情况,这使得子女的婚姻选择的影响并不只是影响自己日后的家庭生活也会影响家族和睦。而且无法避免的是,子女对配偶的选择必然影响他们孙辈的基因以及孙辈的家庭环境。以上原因导致父母必然会对子女的择偶问题较为关注,甚至横加干预。然而子女在择偶的过程中,孝的作用表现得十分微妙,既体现在子女有个性化的选择与父母意愿相悖,但因为孝这一道德标准对自己的约束,又表现在他们对择偶对象的标准评定,即希望寻觅一位有孝顺特质的伴侣。本文对十种配偶特质在择偶中的价值进行了三部分研究,研究一让青年人进行三种情况的择偶特质评定,分别是自己择偶,母亲为自己择偶,父亲为自己择偶,以青年人的视角来观察亲子择偶差异给他们的带来的感受;研究二让中老年人进行三种情况的择偶特质评定,分别是为女儿择偶,为儿子择偶以及为自己择偶,从父母的角度来印证研究一的结果,并探讨这种差异是否可排除时代特色的成因;研究三采用择偶币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索在子女择偶资源为高、中、低的情况下中老年被试会有怎样的择偶偏好变化,来研究亲子择偶差异的实质,尤其是父母对子女存在特定偏好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亲子间存在择偶偏好差异,中老年人会比青年人更看重家庭背景,青年人的择偶偏好符合大多数以往理论,男生看重身材相貌等显示好基因的特质,女生看重社会地位等代表好资源的特质。但是中老年人在为自己择偶时并不将家庭背景视为首要考察要素,说明对于家庭背景的择偶偏好是来源于他们作为父母的特殊身份,以及子女婚姻对他们来说的独特意义。并且父母为子女择偶时存在必需品与奢侈品,在自己子女个人条件越好的情况下越重视内在品质,这些内在品质就是为子女择偶的奢侈品,而将资源类的特质,诸如“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关注越少,说明这些代表好资源的特质是必需品,在自身条件提升时对其要求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