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指所有者从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上市公司借款并以自身所持股份作为质押资本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由于控股股东享有对公司的所有权,因此这些股东的行为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会引发控制权转移的风险,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故此本文将从外部审计师的角度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审计决策是否会产生影响,丰富现有文献对股权质押影响的研究,同时为外部审计师在审计时更多地关注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提供理论基础,帮助审计师获得更准确的审计证据,从而得出更准确的审计结论。本文将首先对股权质押、审计决策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成本效益理论,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审计决策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最后以2009年-2018年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审计决策的关系,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发现,当我国中小企业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时,审计师在对其进行审计时会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投入更多的时间、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和更可能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同时,公司治理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审计决策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能显著弱化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审计决策的影响。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从审计师角度加强对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重视,从企业角度加强公司内部治理,从外部角度主要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督企业信息披露,以创造公平、安全的股权质押环境。同时,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变量选取较为单一和缺乏对股权质押影响路径的研究,在未来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影响时可以选取非上市公司或某一家企业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