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余秀华的研究,学界多以“余秀华现象”为焦点,很少有研究者将余秀华诗歌的文本作为研究点。本文以《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与《我们爱过又忘记》三本诗集中的诗歌为核心依托,以诗人发表在其博客、微信公众号上的诗歌为参考,分四章对余秀华的诗歌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前三章属诗歌的常规研究:第一章为诗歌创作背景,即余秀华的人生经历;第二、三章为诗歌的基础研究即意象、语言等;第四章为余秀华诗歌中独特范式的研究:即余秀华诗歌中时间与空间的独特建构。第一章主要从余秀华的诗歌创作看其人生经历。由于余秀华独特的人生经历,她的诗歌创作经历又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她的人生经历,于是余秀华的诗歌创作可以与其人生经历相互映射,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至2009年,19岁的余秀华遵照父母之命结婚,同年她写下人生中的第一首诗,至2010年她在其博客上发表第一篇博文,诗人用十五年的时间积累,这是余秀华诗歌创作的开始阶段也是她对婚姻不满的积累阶段。第二阶段:2010年至2014年,走红前余秀华大量写作、发表诗歌在博客用以宣泄自己对生活、婚姻的情绪,这是余秀华诗歌创作的高产阶段。第三阶段:2015年前后,2014年余秀华出名、2015年连续出版两本个人诗集、参加各种活动、成为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主人公,余秀华爆红在2015年前后,这期间她结束了自己的婚姻,这是其诗歌创作提心吊胆的阶段。第四阶段:2016年至今,2016年第三本个人诗集出版以后,“余秀华热”逐渐消散,余秀华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而是继续进行较高质量与数量的诗歌创作,且更加注重博爱精神,这是余秀华诗歌创作沉淀的阶段。第二章主要研究其诗歌中的意象,余秀华的女性身份与残疾人身份是对她影响最深的两个因素。其诗歌意象的选择上也充分地体现出女性身份与残疾人身份的影响。余秀华诗歌意象的独特性体现在,诗歌意象不仅仅有因女性身份、残疾人身份带来的压抑的意象,如:残疾的身体、残缺的爱和残败的乡村。还有与之相反抗的反压抑的意象,如:与命运抗争的鱼、酒、药和白色。这种压抑与反压抑同时出现的情况,在当代诗坛具有独特性。第三章对余秀华诗歌的戏剧性与语言的主要特征进行研究。余秀华诗歌中充满了戏剧性,有戏剧性的对白与独白、戏剧性的场景、戏剧性的悬念。余秀华通过诗歌中的对白与独白使得诗句变得灵动,情感表达更加直接;戏剧性场景有时间、地点、人物与布景,采用特殊的叙述方式,将生活的片段展现出来;戏剧性的悬念使诗歌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解读,也就提升了诗歌内涵的丰富性。余秀华诗歌语言的其它主要特征例如:戏谑语言的运用,这使得余秀华的诗歌颇具烟火气息,更加“接地气”;超常搭配的词语的运用,不显山露水的语言控制力便体现在这样的方面,使诗歌具有特殊性而不突兀同时精准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歌语言饱含痛感,这是折叠了余秀华作为一名女性、一位残疾人、一位农民三重身份的痛感,因此显得程度颇为强烈。第四章探析余秀华诗歌中构建出来的时空。在余秀华的诗歌中,时间与空间的建构方式都是特殊的,四时轮回不是以春为始,而是以秋为始,且四季的占比也不均衡,按照秋、冬、春、夏递减的方式,对秋的描写最多,对夏的描写最少,这是与余秀华的心理状态相统一的。空间建构上,余秀华在其诗歌世界中构建了现实空间、想象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层次的空间,使得其诗歌地理空间层次感丰富,耐人寻味。对余秀华诗歌文本进行总体把握和细读,通过研究其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问题:余秀华诗歌创作及其人生经历,诗歌的意象、语言的戏剧性及其它主要特征、时间建构、空间建构,基本上可以形成对余秀华诗歌整体上较深入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