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太原市城区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以及高危行为特征,分析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艾滋病知识与行为相关性以及影响知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方法:选择太原市万柏林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域内3008名一般人群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与行为问卷调查;对研究区域内531名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与高危行为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1.1一般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一般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66.6%,其中城市居民为77.3%,农村居民为58.6%,流动人口为48.5%,校内青少年为92.5%,校外青少年为为9.2%。不同人群知晓率之间比较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526.76, P<0.001)。在对三条传播途径的认知上,调查人群的知晓率依次为:城市居民75.9%,农村居民53.0%,流动人口45.5%,校内青少年83.5%,校外青少年21.6%。在对非传播途径的认知上,调查人群的知晓率依次为:城市居民44.8%,农村居民35.8%,流动人口24.2%,校内青少年70.2%,校外青少年6.8%。1.2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74.6%,其中暗娼61.9%,吸毒者77.2%,同性恋者90.4%,三组之间比较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9.40, P<0.01)。高档娱乐场所暗娼知晓率为71.6%,低档娱乐场所暗娼知晓率为54.9%,两人群之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09,P<0.05)。在对三条传播途径的认知上,调查人群的知晓率依次为:暗娼44.9%,吸毒者62.4%,同性恋74.5%。在对非传播途径的认知上,调查人群的知晓率依次为:暗娼26.0%,吸毒者71.3%,同性恋54.8%。2.艾滋病相关行为特征2.1一般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特征流动人口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最高,达27.0%,校外青少年婚外性行为、吸毒行为和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5.4%、8.0%、12.1%,校内青少年不健康行为的发生率普遍较低。2.2高危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特征高档场所暗娼者中,第一次与客人发生商业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22.44±3.06)岁,低档场所为(24.31±5.99)岁,两组之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48, P=0.014);同性恋者中,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8.46±4.22)岁,第一次发现自己喜欢同性的平均年龄为(16.93±5.96);吸毒者中,首次吸毒的平均年龄为(26.60±7.31)岁。三类人群最近一次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情况依次为:暗娼75.0%,吸毒者48.1%,同性恋58.5%。3.艾滋病防治知识影响因素3.1一般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与文化程度、婚姻、居住状况有关;农村居民知晓率与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状况有关;流动人口知晓率与文化程度、月收入有关;校内青少年知识知晓率与是否接受过艾滋病预防干预服务有关;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受研究因素影响。3.2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暗娼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与年龄、是否接受过培训有关;吸毒人群知晓率与民族、文化程度有关;同性恋者知晓率与文化程度、知识获取途径有关。4.艾滋病相关行为影响因素4.1一般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居民高危性行为的发生与性别、婚姻、月收入有关;农村居民高危性行为发生与性别、年龄有关;流动人口高危性行为发生与婚姻状况有关。4.2高危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暗娼安全套使用率与性病感染情况、文化程度有关;吸毒人群和同性恋人群安全套使用率不受研究因素影响。结论:不同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人群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一般人群中,流动人口和校外青少年高危行为的发生率相对比较高;高危人群安全套使用率总体上偏低,应继续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