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慧琳《一切經音義》(以下簡稱《慧琳音義》)是一部成書于中唐晚期的解釋佛經音義的著作,具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但在學術界中,真正對慧琳音義進行研究的,卻要從清末開始。最先主要是用在校勘等方面,其後始有黄淬伯先生等對其音義進行研究,而近年徐時儀先生、姚永銘先生等對慧琳音義研究的侧重點都更多著墨於字義、訓詁、文獻等方面。在許多問題上,還可以站在新的角度、利用新的研究方法進行挖掘,如韻等關係,聲類問题等。這是本文對慧琳語音現象進行再研究的主要原因。 本文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利用計算機建立數據庫。《慧琳音義》共收一千三百部佛經計五千七百餘卷,其中包括玄應、慧苑所撰音義三百三十多部計二千二百多卷。本文暂不考察梵语詞、真言和借音字以及玄應等人音義,仅对所有慧琳汉字反切和直音進行详细的記錄和研究。去除梵语詞、真言和借音字,以及玄應等人音義,共計收入反切21613條,直音2697條,兩者總計24310條(重復反切和直音計算在内)。首先將以上反切和直音输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然后進行查詢、繫聯、比較、歸納等。這種做法,在资料的全面性和數據的正確性上,優于傳統手工卡片做法。 二是编寫程序進行反切比較。本文利用编寫的特定程序,把《慧琳音義》数據庫與《廣韻》數據庫進行反切比較。整個音系以《廣韻》為參照系,具體單字比較則特別注意又音現象,必要時參看《集韻》以及《音義》以前的經籍舊音。 三是在繫聯中採用邏輯歸納推理法。運用傳統繫聯方法,有些出現次數較少的字可能就無法繫聯。事實上,在沒有反例的情况下,這些字或許也可能具有該類事物全部對象具有的某種屬性。故本文在對慧琳音義反切進行繫聯時,當有些切語和任一反切都不能繫聯,这時若兩者具有相同的屬性,就可以推斷兩者雖不繫聯,实為同類。 四是對《慧琳音義》中出現的大量的特殊反切和直音作窮盡式羅列,為今后單字音的語音縯變研究提供有用題材。 通過觀察,可以发現慧琳音義的反切與傳統反切相比,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主要特征為:a)反切上下字配合整齊,開合等第較為一致。b)反切上字仍以平聲為主,但平聲被切字更多的以仄聲字為下字。c)止攝支之脂微混用,微韻反切上字比例增加。d)切下字中,脣舌牙齒喉音都有牽涉,沒有出現非常明顯的集中。 通過繫聯,共得出聲母40類,輕脣與重唇、非敷、舌頭與舌上兩分,從邪有別,精莊章分立,船禪無別,云以有別,匣母喻母基本不混。濁音尚未清化。 共得出39韻部,慧琳的韻部分類和韻圖的一、二、三、四等分類基本吻合,三等輕唇字有讀入一等的傾向,各攝皆然。重紐三等韻按AB分別歸入四等和三等。 重紐韻中,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皆能表現重紐的區別。同時,A類和四等的關係密切顯示了這個時代四等的特點。 在慧琳四聲混用的各種類型中,濁上歸去是一個明顯的趨勢,入聲跟平上去相混的現象很少,僅有的7例入聲中,有6例都和清聲母上聲相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