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激素诱导牛生产双犊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r9kobe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属于单胎动物,每年只产一犊,若能应用有效的方法使牛妊娠并分娩双犊,则可大幅降低其饲养成本。在生产实践中,由于肉牛只重视优质后代的繁殖,故其双胎受到了生产者的青睐;而奶牛随着对高产性状的选育,其双胎率也不断提高,故养殖者不得不面对双胎较高比例的流产、难产、胎盘滞留等事实。美国肉牛研究中心(US Meat Animal Research Center,U.S.MARC)已开展双胎选育与饲养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有望使双胎生产真正成为提高其繁殖率的最佳途径。本研究以青年肉、奶牛为研究对象,通过联合使用几种外源激素,B超跟踪检测牛卵泡发育、黄体形成、胎儿发育等情况,血液中激素浓度的测定等手段,调整试验处理方案,以便诱导其增大双排、三排卵的比例,最终获得较高的双犊率。该研究进行了如下试验:(1)不同剂量促卵泡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对青年肉牛诱导双犊的效果。试验在处理开始的第0天,所有牛埋植孕激素制剂(Controlled internal drug-release,CIDR),并注射4mg 苯甲酸雌二醇(Estradiol benzoate,EB)和50mg 孕酮(Progesterone,P4)。在处理的4.5-6天,青年肉牛被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注射大剂量促卵泡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 22U;6、6、5、5U/头),或小剂量FSH(18U;5、5、4、4U/头)。然后所有牛在第7天和7.5天,注射2次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25、25mg/头);在第8天,撤掉CIDR,并注射I.5mgEB,在撤栓后36和48小时,各进行一次人工授精(AI);在第一次AI时注射2mg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结果发现,22U FSH处理组的受胎率、双胎率、双犊率都优于18U FSH处理组,多排卵的牛流产的机率较高;卵巢上第一、二大卵泡在临近排卵时,其直径都超过了 12mm;排卵时22UFSH处理组中≥10mm的较大卵泡的个数比18UFSH处理组较少(3.88 vs4.7),而中等卵泡的个数则多(4vs1)。(2)不同剂量的EB对青年肉牛诱导双犊的效果。本研究1利用试验一中较优的处理方案(22U FSH处理组),不同的是在处理的6.5-7.5天,将青年牛随机分成四组,分别连续3次注射不同剂量(各组为0、0.1、0.2、0.5mg/头)的EB,其它处理程序同试验一。结果发现,每次注射0.2mgEB的处理组,其受胎率、双胎率、双犊率都优于其它组;三排卵的牛最终有分娩1-3个犊牛的可能性;注射外源EB激素,则降低了卵巢上第一、二大卵泡的发育速度和直径,且剂量越大降低的幅度越大;较大剂量的EB也减少了直径多10mm的卵泡个数,但相应的提高了6-9.9mm的卵泡数;注射外源EB激素,也使牛体内雌激素的峰值提前0.5天出现,且注射的剂量越大,峰值越高。(3)同期发情后不同埋栓处理对肉牛诱导双犊的效果。本研究在试验一、试验二确定了较优的FSH、EB激素诱导双犊的试验基础上,先对所有试验牛进行了同期发情处理,在开始的第0天埋植CIDR,并注射4mg EB和50mg P。在第7注射1次25mg PG,在第8天,撤掉CIDR,并注射1.5mgEB。然后试验牛分为两组,对比在第10天再次埋植或未埋植CIDR对后期诱导双犊的影响。结果发现,两次埋栓组最终牛的发情率、受胎率、双胎率、双犊率都优于一次埋栓组,两次埋栓处理组和试验二中的较优处理组诱导双犊的效果相近,所以激素诱导双犊程序前专门的同期发情处理没有起到显著效果。双、三排卵的牛分娩的犊牛数有的比排卵数少,而多排的牛流产的比例高;同期发情处理使得前期仅发育了一个≥10mm的第一大卵泡(F1),且其直径比诱导共优势卵泡中的F1显著大(P<0.05);两次埋栓也抑制了同期发情后第一、二大卵泡的发育速度和最终大、中卵泡的数量。(4)EB处理对青年奶牛诱导双犊的效果。本研究是在试验一确定了青年肉牛激素诱导双犊较优方案(FSH 22U)的基础上,对青年奶牛在处理的6.5-7.5天,连续3次注射0.2mg/头的EB,与不注射组(对照组)进行了对比,所有牛都使用性控精液进行AI,其它处理程序与肉牛试验一较优方案相同。结果发现,注射EB处理组,其发情率、双胎率、双犊率都优于对照组;三排卵及以上的流产率较高,注射EB抑制了青年奶牛第一、二大卵泡的发育速度和直径,也使其≥10mm的卵泡数较少。(5)双胎对母牛内源激素、妊娠期、分娩时间及犊牛发育的影响。本研究试验牛所在的养殖场近两年青年牛的第一情期受胎率在60%左右,流产率<10%。不同排卵数的牛体内雌激素峰值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未排卵的牛未出现峰值。双胎的妊娠期比单胎的少7天,肉牛的三胎还要少3天。双胎的分娩时间比单胎的明显要长,且两胎之间有30-40min的间隔;双胎犊牛的出生重显著低于单胎,但在3月龄断奶时,体重差异已不显著;6月龄时不存在体重差异。
其他文献
花和果实不仅是植物繁衍后代的繁殖器官,也是某些植物重要的产品器官。花和果实的发育过程是植物最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之一。十字花科植物的角果形态结构各异,白菜、甘蓝等角果在发育后期自然开裂,种子散落,收获不及时严重影响种子产量;而萝卜角果形态与甘蓝、白菜等形态差异较大,角果不开裂,较难脱粒。本研究通过对萝卜、白菜及两者的远缘杂种的不同发育阶段雌蕊和角果进行形态解剖观察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对萝卜角果形态建成和
土拉弗朗西斯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伤口和昆虫叮咬等多种途径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引起土拉热。由于土拉弗朗西斯菌对人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细菌的致病机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们前期毒力因子筛选研究发现土拉弗朗西斯菌greA基因突变株在感染小鼠体内的存活能力显著下降,预示该基因的表达及其产物影响了细菌感染和致病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细菌greA基
燕麦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Heterodera avenae是一类固着型植物内寄生线虫,分布广泛且危害严重,是世界范围内禾谷类作物的重要病原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植物寄生线虫可以通过分泌一系列效应因子到植物细胞中促进寄生,而植物也会启动防御反应来抵御线虫的寄生。本论文着眼于燕麦孢囊线虫效应因子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影响以探索其与寄主的互作过程。采用烟草瞬时表达系
硬骨鱼类作为免疫进化的节点低等脊椎动物,同时出现了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目前仍缺少有关鱼类关键免疫分子晶体结构及代谢通路的实质性研究。CD8分子是T细胞递呈抗原的共受体分子,在机体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介素-2是T淋巴细胞在经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刺激之后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进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增强NK细胞的杀伤作用等功能,在机体的先天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硬骨
生长素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过程,比如胚胎发生、组织器官的发生以及形态建成等。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在植物各组织器官中形成梯度分布,从而调控植物的许多生理过程。生长素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极性运输需要依赖于生长素运输载体。PIN蛋白家族作为生长素外向转运载体(auxin efflux carriers)在调控生长素极性运输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许多PIN蛋白在细胞
葡萄霜霉菌(Plasmopara viticola)是一种专性寄生卵菌,在分类上属于卵菌门,霜霉目,霜霉科,单轴霉属。由葡萄霜霉菌引起的葡萄霜霉病(Grapevine downy mildew)是危害葡萄最严重的病害,每年都会对葡萄以及葡萄酒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以来,育种工作者通过种间杂交、倍性诱变、转基因等手段不断的尝试改良品种以提高葡萄对霜霉菌的抗性,但是霜霉病依然在各个栽培品种中发生
降异戊二烯类化合物是葡萄果实中重要的香气物质,也是葡萄酒香气的重要的组分之一。本研究从产物水平和转录水平探索了产地因素、整形方式、果穗光照条件对’赤霞珠’葡萄果实和葡萄酒中降异戊二烯产生的影响。对比东部(昌黎)和西部(高台)两个产地,我们发现:类胡萝卜素合成在转色前期和转色期的显著加强,VvDXS和VvGGPPS的协同表达以及VvPSY的较高表达,与类胡萝卜素积累正相关。在类胡萝卜素下游代谢中,在
小麦白粉病和锈病是严重危害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持续不断地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实行抗源多样化,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黑麦是小麦的近缘属,是改良小麦抗病性的重要资源。来自于波兰的六倍体小黑麦品种Sorento对小麦白粉病生理小种E09、叶锈病小种PHT及条锈病小种CYR32均表现免疫。然而,关于Sorento抗病资源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未有报道,因此,发掘和利用Sorento中的抗病基
白菜类蔬菜属于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包括许多重要的蔬菜和油用作物,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蔬菜的营养品质。硫代葡萄糖甙(简称硫甙)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某些硫甙及其降解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有些对人类有益,有些则有害。因此,有效控制硫甙组份能够提高白菜类蔬菜的营养及经济价值。硫甙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侧链延伸及侧
本研究优化了超声波辅助提取(UAE)葡萄果浆中脂肪酸的方法,分析了 ’赤霞珠’葡萄果实膨大期(PS)、转色开始(V)、转色结束(AV),和采收前两周(PH)果穗全摘叶(LR)、半摘叶(HLR)和挪叶(LM)处理对果浆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果穗曝光增加了果际有效光合辐射(PAR),全摘叶和挪叶处理增加幅度大于半摘叶处理,待果实成熟时,除膨大期全摘叶降低脂肪酸含量外,其余处理均提高脂肪酸含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