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油田典型区块三维地质建模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来源 :东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wy198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余油田为一个开发近半个世纪的老油田,历经多次调整,含水已经达到94%以上,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面临严峻的开发形势。虽扶余油田对于不同时期开展过不同区块、单元精细油藏描述工作,但基于小层的油藏精细描述已不能满足油田当前开发的需要,且随着主力区块新钻调整井钻遇杨大城子油层井数的增加,油藏及油层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原研究成果需不断改进调整。由于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呈高度分散的状态;加之扶余油田地处松原市,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有1/3的地面受限,通过调整井及新井部署,难以挖潜这部分储量。本文建立了扶余油田典型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并用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的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的方法,建立了五种模型,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储层模型、流体模型、动态模型,研究区的构造变化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流体性质特征、区域开发历史等以具体数据的形式反映在所建立的每个网格单元中,并通过历史动态数据拟合使所建立的数值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并结合前人沉积相研究成果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认识剩余油的潜力,利用研究成果在不同模拟层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分布图分析出典型区块剩余油分布特点,认为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构型、流动单元及井网设计等是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采用“分析单一主控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多因素综合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思路,总结出扶余油田典型区块的4种剩余油富集模式:(1)微构造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2)微小断层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3)点坝侧积体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4)主河道注采不完善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并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微构造、单砂体、流动单元以及动态资料分析部署井位,优化部署了水平井3口,指出了老井补孔潜力。通过研究地质模型与数值模拟,在静态上认识储层,动态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扶余油田高含水开发期井网部署调整及老油田潜力挖潜提供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和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采用热重质谱联用(TG-MS)并配合质谱定量分析方法-等效特征图谱法(ECSA,Equivalent Characteristic Spectrum Analysis)测量锅炉飞灰样品含碳量,通过配比模型化合物,验证方法
目的:观察以中药传统方剂生肌散为基础的改良新药创愈生肌散对糖尿病大鼠模型慢性难愈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对糖尿病大鼠模型慢性难愈创面经随机分组后给予外用创愈生肌散和rb
青藏铁路特殊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对内燃机车的总体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特殊功能要求,需要在内燃机车上采用较先进的控制技术.本文从牵引控制、粘着控制、制动控制
利用大地测量数据研究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和发震断层参数,基于DInSAR技术处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干涉相位图,并考虑大气折射效应和余震形变误差实现同震形变场改正。四叉树采样后的形变数据作为反演数据源,采用弹性半空间分层模型反演发震断层几何面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震机制为兼具逆冲和左旋走滑,矩震级为M_W5.9,断层破裂尺度达28 km×
[摘要]目的: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筛选更为适合组织工程软骨构建的支架材料。方法:体外获取SD大鼠肋软骨细胞。采用第一代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和BMG/生物蛋白胶支架,体外培养的不同时间对其进行HE、甲苯胺蓝染色、Masson染色、免疫学检测、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培养2周时,BMG/生物蛋白胶各种染色结果显示软骨细胞在其表面以及内部分布均匀,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染色阳性;壳聚糖/
近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在京正式启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王家瑞,中央第十七指导组组长欧阳淞、副组长李金章,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杭元祥、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