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余油田为一个开发近半个世纪的老油田,历经多次调整,含水已经达到94%以上,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面临严峻的开发形势。虽扶余油田对于不同时期开展过不同区块、单元精细油藏描述工作,但基于小层的油藏精细描述已不能满足油田当前开发的需要,且随着主力区块新钻调整井钻遇杨大城子油层井数的增加,油藏及油层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原研究成果需不断改进调整。由于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呈高度分散的状态;加之扶余油田地处松原市,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有1/3的地面受限,通过调整井及新井部署,难以挖潜这部分储量。本文建立了扶余油田典型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并用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的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的方法,建立了五种模型,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储层模型、流体模型、动态模型,研究区的构造变化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流体性质特征、区域开发历史等以具体数据的形式反映在所建立的每个网格单元中,并通过历史动态数据拟合使所建立的数值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并结合前人沉积相研究成果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认识剩余油的潜力,利用研究成果在不同模拟层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分布图分析出典型区块剩余油分布特点,认为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构型、流动单元及井网设计等是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采用“分析单一主控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多因素综合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思路,总结出扶余油田典型区块的4种剩余油富集模式:(1)微构造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2)微小断层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3)点坝侧积体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4)主河道注采不完善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并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微构造、单砂体、流动单元以及动态资料分析部署井位,优化部署了水平井3口,指出了老井补孔潜力。通过研究地质模型与数值模拟,在静态上认识储层,动态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扶余油田高含水开发期井网部署调整及老油田潜力挖潜提供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和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