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性出血预测因素分析及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

来源 :泰山医学院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meng8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索影响肝硬化门脉高压性出血的相关因素,推导出预测门脉高压出血的因素,提前预测出血的发生。2.观察抗病毒治疗对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影响,客观评价抗病毒治疗对防止出血的发生是否有作用。方法1.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全军肝病诊疗中心收治的252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合格的肝硬化并门脉高压症的患者172例,选定可能对肝硬化患者的门脉高压性出血的发生有影响的预测因素(性别、年龄、病因、肝硬化病程、乙肝家族史、脾脏切除史、出血季节、蜘蛛痣、腹水、腹膜炎、肝性脑病、肝癌、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胃底静脉曲张、HBV DNA、Child-Pugh分级、TBiL、ALT、AST、ALB、PT、PTA、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钠离子浓度、空腹血糖)共29个,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及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对有显著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分析各预测因素与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性出血发生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筛选对预测出血具有独立影响的预测因素。2.收集84例肝硬化并门脉高压症的患者,按抗病毒治疗与否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2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3个月、6个月的出血率的大小。结果1.17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9:1,52.3%的患者乙肝表面抗原为阳性。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T、ALB、PT、PTA、钠离子浓度、空腹血糖浓度、脾脏切除史、脾静脉内径、Child-Pugh分级、出血季节、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等12个因素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病因、肝硬化病程、乙肝家族史、蜘蛛痣、腹水、腹膜炎、肝性脑病、肝癌、门静脉内径、胃底静脉曲张、HBV DNA、TBiL、ALT、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17个因素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空腹葡萄糖、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ST、ALB、钠离子浓度、脾静脉内径、Child-Pugh分级、出血季节、红色征无统计学意义(P>0.05)。4.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3个月、6个月后,研究组的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空腹葡萄糖、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是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凝血酶原时间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2.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于预防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性出血无显著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育龄妇女妊娠期25羟维生素D水平状态,探讨不同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期各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6月至1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三个院区行常规产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