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砂土液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由地震液化引起的地基失稳、重要建筑物损坏、地面喷砂冒水、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常见灾害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建设、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精神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影响砂土液化的七大因素中,近些年来关于频率对砂土液化的影响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探索,但部分研究结论尚存分歧。进一步关于在同一加速度条件下,不同地震频率对砂土液化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针对同一地震加速度条件下,开展了2~10Hz范围内地震频率对砂土液化影响的详细研究。本文采用振动台试验与FLAC3D(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超静孔隙水压力、孔压比、液化宏观现象、液化后模型地基表面沉降量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地震频率对砂土液化造成的不同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地震加速度条件下,不同地震频率导致不同的砂土液化宏观现象。地震频率越大,液化后模型地基表面的积水就越清澈、液化过程中产生的泡沫以及液化结束后模型地基表面残留的泡沫就越少、模型地基由振前稳定状态变为可流动状态的时间就越慢;液化后模型地基表面的沉降量随着频率的增大逐渐减小,两者之间满足拟合的“沉降量——频率”关系曲线;通过对已有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公式的修改,给出了适合振动台试验条件下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公式;在2~10Hz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大存在一个“临界频率”使模型地基液化状态由“完全液化”向“部分液化”最终至“不液化”转变。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地震频率下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之间存在差异,但都符合其基本增长规律即深度越深,超静孔隙水压力值越大;地基表面沉降量随着频率的增大逐渐减小;2~10Hz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大也存在一个“临界频率”使孔压比的值开始从可液化范围逐渐向不液化范围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地震频率对砂土液化影响的认识和理解,也为相关的工程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