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的出场——对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一种阐释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u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第三代诗人在童年时期曾作为文化大革命旁观者这一身份入手,串接这种独特的童年经验在八十年代朦胧诗思潮之后的第三代诗歌运动中凸现的一些片断,置于八十年代特有的时代氛围中重新审视第三代诗歌运动,并试图对其非诗学的因素予以发生学的意义上的初步清理,从而对第三代诗人的部分文本和与诗歌相关的行为做出新的阐释。行文时以典型的事件和有代表性的诗歌文本为分析对象,在具体的考量中,从历时的角度厘清错杂、纷乱的历史表象,并提出自己的质询。 提出文革中的革命话语的狂欢色彩与旁观者出场时的狂欢可能性的呼应是其童年经验与当下语境的接合点。   对第三代诗歌运动中部分文本进行解读,从诗人对文革的书写和文革对诗人自我身份和处境的影响两方面做以阐释。并指出本文对第三代诗人出场时的话语实践进行阐释并非通过发现它与文革的复杂关系来对他们进行不洁指认,知识考古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深入到事件发生的历史语境和产生的历史文本,更好地理解历史当事人选择的策略性。
其他文献
本文以湖南省西北部的石门县地名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广泛地进行田间调查和古今文献对照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地图学等学科知识,对石门的区域地名进行了一次系
南社1909年11月13日正式成立,1923年解散,是一个旨在提倡民族气节,鼓吹反清革命的文学社团。南社的三位发起人都是同盟会会员,第一次参加结社集会的17人中14位是同盟会会员,因此南
期刊
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作家来说,左翼文学是一个无法忽视和回避的存在。这一点,即使是对于被后来的研究者目为“新感觉派”创始人的刘呐鸥来说亦是如此。就像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