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边城》因其语言美、风俗美、意境美等被人称为“一幅淳朴别致的风土人情画”、“一部最长的诗”。这部令沈从文声播遐迩,震动中外文坛的作品,曾先后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其中英文译本迄今为止大约就有四种。1936年项美丽和辛墨雷(Emily Hahn & Shing Mo-lei)合译的Green Jade and Green Jade在《<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ly)刊出过之后,又有1947年金缇和白英(Ching Ti & Robert Payne)的合译本The Frontier City,1962年戴乃迭(Gladys Yang)翻译的The Border Town以及2009年美国著名汉学家、沈从文研究专家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翻译的Border Town。这些英译本对《边城》这一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在西方的传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们形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又因出自不同译者之手,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向读者呈现了不尽相同的湘西风土人情。《边城》自身曾历经多次修改,中文至少就有五个不同的版本。而四个英译本由于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依据的原文版本也不尽相同。因此,不论是对比分析《边城》的两个或多个英译本,还是着重研究某个英译本,其根本前提都是厘清各自对应的原文版本。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四个英译本与原文诸多版本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其他方面的讨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边城》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笔者通过认真阅读并比较《边城》的四个英译本,考察四者是否并在多大程度上再现了原小说的精髓——“文学乡土性”。本文运用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和“文本未定性”等概念对英译本进行解读与分析,以期找出不同译本形成的原因,同时评价各译本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