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特别是晚期病变稳定性下 降导致斑块破裂并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的 主要病理学基础。一般认为,脂质核心大小和炎细胞多少是导致斑 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但斑块内的另一重要成分─新生血管的作用 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国外只有近年的数篇报导,而国内未见相关 研究报导。目的 本研究比较了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内新生血管 形态学分布和数量上的差异并探讨新生血管在不稳定斑块形成过程 中的可能作用。材料和方法1.从死亡前有ACS发生的52例尸 检冠状动脉标本中选取晚期AS病变的组织块共922个,以脂质核 心面积是否大于斑块面积的40%为标准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组(UP 组,n=153)和稳定斑块组(SP组,n=769),比较两组斑块内新生 血管的检出率及斑块内出血率。2.由UP组和SP组随机选取各40 个组织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VⅢ因子、VEGF、bFGF、 CD~68和CD~3),再由上述每组各40块中随机选取各10块进行VⅢ 因子/CD~68和VⅢ因于/CD~3的免疫组化双标记染色。观察阳性物 质在斑块内的分布特点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1 UP组新生血管检出率和斑块内出血率均显著高于SP组 (80.39%vs 66.58%;31.71%。vs 20.31%;P<0 01)。2 新生血管 主要分布在斑块的肩部和基底部,纤维帽相对较少;UP 组各部位 的新生血管最大密度(个/mm~2) 均显著大于SP组的相应部位。肩 部:22.16±19.96 vs 10.04±11 522;基底部:21.68±20 44 vs 9.68± 11.52;纤维帽:3.80± 5.32 vs1.48±2.28(P<0.05)。3 斑块肩部 VEGF、bFGF各自的阳性面积与参考面积之比(‰)UP组均显著 大于 SP组(VEGF:10.26±9.70 vs 4.58±4.54;bFGF:6 58±6.16 vs 3.13±3.00;P<0.01);VEGF和bFGF主要由巨噬细胞表达。4 斑 2 — ————-「~蚀C丁刁可一 一—”一—-—————————————一 军医进修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块肩部 CD“、CD。各自的阳性面积与参考面积之比(%* UP组均 显著大于 SP组(CD68:13.54士12.62 vs 6.01士5.25;CD3:3.03士3.95 SS 0.79士0.90 P<0刀1人 并且同一取样区域内 Vlll因子与CD。卜 Vlll因子与 CDJ性面积比(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分别为 0 91 和0.幻;P叱.01人 结论1.*P组较肥组新生血管检出率和密度 均显著增高,提示新生血管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除目前较 为公认的脂质核心大小、炎细胞数量外,新生血管的多少可能是衡 量斑块稳定性的一项新的指标。2 不稳定斑块肩部新生血管、炎 细胞和促血管生长因于分布一致,生长因子主要由巨噬细胞表达, 提示炎细胞激活后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是斑块内血管新生的直接 原因;同时新生血管与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均明显正相关,而T 淋巴细胞不表达生长因子,提示新生血管形成后成为炎细胞向斑块 内进一步迁移的途径。特别是在晚期斑块,新生血管可能通过介导 更多的炎细胞进入斑块而间接降低斑块的稳定性。3 斑块内出血 均与新生血管有关,并且UP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P 组,提示新生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的斑块内出血是斑块稳定性降低的 重要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