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Leech的礼貌原则,以及中国学者顾曰国所提出的带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为称赞语回应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旨在回答:(一)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回应称赞?他们采取的主要回应策略是什么?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称赞语回应策略方面同7年前相比发生了何种变化?(二)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回应称赞时是否存在差异?英语水平高的学习者是否更多地使用接受赞扬的回应策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的方式对144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和118名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和高中一年级学生分别代表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问卷借鉴了陈融(1993)的设计,采取了对话补全测试为数据采集手段。观察法是由被试的同学和朋友称赞被试,观察被试的回应。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中国学生在使用汉语对称赞语做出回应时,大多使用接受型回应。在接受型回应当中,使用感谢标记的称赞语回应是使用最频繁的回应策略。虽然间接拒绝策略仍然是主要的应答策略,但其优势地位已经被明确接受策略所取代。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英语教学的广泛开展,中国学生已经逐步接受美国英语中常用的称赞语回应方式,英语的语用方式逐步迁移到了汉语语用之中。(2)年纪轻的英语学习者,而并非英语水平高的英语学习者更加倾向于采取接受策略。说明英美文化对年龄越小的英语学习者影响越大。(3)数据检验结果并未发现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称赞语回应策略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即使是英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同样将本族文化迁移到目的语交际中。这表明当学习者本族文化同目的语文化之间差异较大时,学习者便易于在交际中出现文化负迁移,其主要原因是操控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是隐藏在人们内心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深层文化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4)虽然中国学生在称赞语回应中的很多方面有西化的表现,但是在回应涉及本质的问题时,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美德并未完全被西方文化所替代。研究还发现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会尊重英语习惯,更多地接受赞美,而在使用汉语时则尊重汉语的习惯,接受赞美的比例有所降低。从称赞语回应的角度来看,中国学生在语言的使用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既有西化的表现,也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到英语教学在我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时能够尊重英语语用习惯。与此同时要注意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不能被英美文化所取代。只有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在基础教育阶段来抓,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够得到不断的继承和创新。本研究只是一个尝试性研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意在抛砖引玉,要较全面地了解中国人称赞语回应的现状还有待广大学者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