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管癌是一种胆道常见恶性肿瘤,临床上出现症状较晚,早期诊断困难,而且由于胆管癌所处的解剖位置特殊及其向周围组织、血管、神经浸润的特点,外科根治性切除率低,加上胆管癌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因而预后较差。近年来胆管癌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递增,是消化道肿瘤中上升速度最快的肿瘤,占肝胆系统恶性肿瘤的10%~15%。因此,深入研究胆管癌发病机制,并寻求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胆管癌的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确认胆管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胆道解剖学的先天畸形、慢性炎症、肝胆管结石、一些致癌物质对胆管上皮的影响以及自身免疫病等。上述高危因素均具有对胆管上皮细胞造成慢性炎性刺激和引起淤胆等损害的共同特征,炎性细胞和受损胆管细胞可能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IL-6)和生长因子,以及淤积的胆汁酸诱发损伤细胞基因突变,最后致正常胆管细胞发生增殖调控方面的改变。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6(IL-6)是迄今发现的功能最为广泛的细胞因子之一,可以促进多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其多能性是由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表面的IL-6受体介导的。IL-6可以通过其受体活化胞内的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从而实现IL-6反应基因的诱导表达。研究发现某些肿瘤(如结肠癌、肝癌、卵巢癌等)患者血清中IL-6明显增高。最近研究发现IL-6在胆管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且胆管细胞能够自分泌IL-6,在人类恶性胆管癌中,高表达IL-6可有利于恶性转化细胞的生长和存活;IL-6可抑制胆管癌细胞的衰老并提高细胞端粒酶的活性,延长胆管癌细胞的存活。在IL-6活化过程中,JAK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中的Jak1、Jak2和Tyk2,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 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transcription,STAT)家族中的Stat3和Stat1以及Ras信号途径的各种信号蛋白分子广泛地参与了IL-6在各种靶细胞中的信号传导功能,并形成了两条IL-6信号传导途径:Ras途径和JAK / STAT途径。与Ras途径相比对JAK /STAT途径的研究开展较晚,近年来已成为国际上细胞信号传导通路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国内迄今尚未见有与IL-6刺激相关的JAK / STAT信号传导途径在胆管癌方面系统研究的文献报道。本实验在人胆管癌细胞株中进行有关IL-6信号传导功能的研究,有助于阐明JAK / STAT信号途径在胆管癌发病机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在分子水平对胆管癌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阻断特定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将会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中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信号传导途径。方法:(1)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于体外培养,每日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应用不同浓度IL-6处理细胞,于作用的不同时间收集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探讨IL-6刺激QBC939细胞后对其生长增殖的影响。(2)采用电泳迁移变动试验(EMSA)和Western blot观察IL-6刺激前后QBC939细胞中IL-6相关转录因子Stat3和参与IL-6信号传导功能的蛋白激酶Jak1的诱导活化状态,并确定该细胞中的IL-6信号传导通路(3)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确定磷酸化Stat3在QBC939细胞内的定位。结果:(1) IL-6可显著促进QBC939细胞的增殖;(2)转录因子Stat3和蛋白激酶Jak1都能在QBC939细胞中被IL-6诱导激活,且Stat3的活性与IL-6的刺激呈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3)磷酸化Stat3的染色定位于QBC939细胞核。结论:(1)胆管癌QBC939细胞能在一定的rhuIL-6刺激剂量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增殖反应性;(2)JAK / STAT信号传导途径的活化介导了IL-6对QBC939细胞增殖的促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