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各个环节都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孕育法语和汉语的两个环境正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从意识形态到语言习惯,从思维逻辑到表达方式,汉译法活动必然要面临许多方面的难题。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寻求方法跨越这些差异,搭建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促进双边对话,实现合作共赢,这一切恰恰离不开翻译这门关键的工具。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三章,不仅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侯麦传》翻译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还就文化差异性对翻译工作造成的困难进行了总结,就解决这些疑难情况的策略展开了探讨。第一章介绍翻译任务的背景、性质与特点。第二章详细说明译者如何一步步展开翻译活动,涉及译前的准备工作,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过程的进展,以及译后注意事项。第三章试图从逻辑、语音、情感等几个层面比较法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差异如何在语言层面上形成障碍,继而解答怎样更好地克服这些困难,尽可能实现理想的翻译。这一部分的阐述将具体分析翻译实例,并结合译界各位前辈的理论成果,以便更好地梳理重难点,并给出较好的解决方案。正文的最后一部分综合前面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谈一谈经过这次实践之后译者有怎样的体会,发现自身有哪些亟待改进的方面,以及这次经历对将来的翻译活动有怎样的指导意义。这篇论文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文化差异对法译汉活动造成了哪些方面的难题,并尝试探讨如何加以解决。首先,笔者参考霍夫斯坦特对文化的定义,探讨文化差异的来源和主要表现。以传记体裁为例,虽然传记从本质上都是对核心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介绍,但东西方的人物传记各有侧重,关于这一点,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就应该有所把握,这样才能很好地将不同于目的语读者所熟知的类型顺利引介过来,让读者通过译著加深对源语言所属文化特性的了解。在文本转换的阶段,受到贝尔曼的启发,笔者的观点是译者需要完成从读者到写作者的角色转换,这也提出了两个层面的要求:其一,译者阅读原著时不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由于之后要将内容呈现给目的语读者群,译者必须对原作有更加整体的把握,对相关背景知识也有一定了解,遇到不熟悉的内容应当开展拓展阅读,得到全面的理解;其二,写作者的角色意味着译作首先是一部作品,贝尔曼在《翻译批评论》中尤其强调了这一点,因此即使抛开与原作的联系不看,译作必须可以自成一部合格的目的语作品,一旦我们理解并认同这一论断,关于翻译过程中某些疑难该如何拿捏处理,这类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换个角度想,我们不是先译好作品再评断它的价值,而是对译作应有的价值有了定位,反过来指导翻译活动的过程。最后,笔者试图就翻译的评价标准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进行分析。许钧教授在给翻译下定义时指出,符号转换是翻译活动采取的形式,语义再生是它需要达成的结果,而翻译实质的目的则是文化交流。借助这样的眼光,我们对于可译性的议题可以有进一步的理解。文化并非一成不变,文化交流也没有必要过多地为自己设限,翻译策略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到处于变化进程中的读者群体,包括这一群体潜在的变化可能。正如张南峰所说,读者的类型和性质,对翻译策略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翻译活动必须充分考虑读者了解来源文化的动机。综上所述,文化的差异性不仅给翻译提出了挑战,它也正是翻译的价值所在,因为我们持有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的意愿,希望平等、融洽地认识和了解彼此的文化。而差异性这一概念也不是绝对的、固化的,由于文化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应当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性。笔者借这篇翻译报告梳理在翻译实践中学习到的经验,记录心得体会。希望通过这样的总结,对今后的翻译活动提供参考,指导将来的翻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