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宫颈鳞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疗效,为宫颈鳞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2.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不同疗效组中凋亡抑制蛋白1(c-IAP1)、微型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P-糖蛋白(P-gp)三个因子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情况。3.探讨宫颈鳞癌新辅助化疗前c-IAP1、MCM2、P-gp三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其联合预测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活检确诊的宫颈鳞癌患者30例,所选患者均为局部晚期或宫颈肿瘤直径≥4cm(巨块型),且均无化疗禁忌症。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未接受任何放化疗及手术治疗,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接受1-2个疗程以铂剂为基础的静脉化疗。对30例宫颈鳞癌患者持续观察近期的治疗效果,运用免疫组化检测宫颈鳞癌患者NACT前后肿瘤组织中c-IAP1、MCM2、P-gp的表达变化情况,通过统计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计算并统计分析。结果:1.NACT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76.7%。2.NACT前宫颈鳞癌组织中c-IAP1、MCM2、P-g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86.7%、46.7%;NACT后分别为66.7%、50.0%、96.7%,NACT前后MCM2、P-gp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NACT前临床有效组和无效组的c-IAP1、MCM2、P-gp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4.c-IAP1、MCM2、P-gp在宫颈鳞癌中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绝经状态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5.c-IAP1与MCM2的表达具有一致性呈正相关,MCM2与P-gp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1.宫颈鳞癌中晚期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临床症状可得到有效的缓解,临床分期可逆转,对于那些无法手术的患者我们可以通过此方法为患者提供手术的机会,因而,该方法能够应用于治疗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2.MCM2、P-gp在宫颈鳞癌NACT前后的表达差异显著,对预测宫颈鳞癌患者NACT疗效方面提供了理论参考。3.由于研究样本较少,对c-IAP1、MCM2、P-gp在宫颈鳞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