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原因违约制度研究——基于《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条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45724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合同法》第121条规定了第三人原因导致债务人违约的形态。本条经过《合同法》出台前的多次立法及《合同法》专家建议稿、立法草案的变化,最终确定了未加限制的“第三人原因”的立法模式。针对“第三人”之解释,其文义应指除合同当事人双方外所有的第三人。然而未加限制的第三人原因或可微小到债务人的通常注意义务,或可成为不可抗力之免责事由。凡因第三人之原因导致的违约皆由债务人承担责任,债务人或将承担“超级债务”。学界关于本条之争论可分两种观点:废除说与限制说。司法实践中第三人原因类型多样,法院适用目的亦有不同情况。本文通过对司法实践的大量案例统计,认为轻言废除尚不可取,列举式限制解释也有其弊端。故应理清第121条与相关法条或制度的关系,借以层层递进,达到限制目的。通过对第三人原因的解释以及司法实践中的第三人类型,探索并归类较为常见的第三人类型,并对违约事实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再确定,以把握本条适用前提。在此基础上,讨论严格责任下的本条免责事由,理清履行辅助人与本条第三人的关系,探索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合理构建,合理借鉴合同构成理论。最后通过对补充责任多元化责任形态取代补充责任的单一责任形态的转变构想,以期合理衔接其与违约责任。
其他文献
“恐怖主义”一词可追溯至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卫新生政权,国会决议“对一切阴谋分子采取恐怖行动”,恐怖主义的雏形初现。21世纪,恐怖主义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巨大威胁,国
本文探讨了慈善赠与所带来的冠名问题。捐赠人向慈善机构捐赠财产后,要求将自己的名字与机构、活动或设施挂钩,这种情况即是可以带来冠名的慈善赠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周围环境的改变,继续履行这些捐赠人的这种冠名要求就可能引发各种问题。文中所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捐赠人想要永远得到冠名的动机给慈善造成的影响。并强调了可以使用的多种分析方法。冠名协议的性质、交易内容的含糊不清、以及出于遵循捐赠人动机而出现的各种
语文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Language is the basic subject of primary education,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dopt i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