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涉及个体的信仰层面,也涉及与社会交互层面。在改革开放以来,宗教的境遇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禁区走上了社会的舞台。随着各种思潮的交汇激荡,宗教的生态环境也在出现新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传统文化的保存、宗教文化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是学界一直思考的问题。河北胜芳镇,坐落于北京、天津、保定三角中心,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该镇曾为水泽,称东淀,是有名的水陆商埠码头,曾是直隶六镇之一。胜芳自古就有经商务工的传统,素有“小天津卫”之称。改革开放后,胜芳发展成为北方著名的工业重镇。1985年胜芳镇成为河北省第一个亿元镇。1989年胜芳镇东升村成为全省第一个亿元村。近年来,该镇的经济一直呈现较快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引了大量外地人迁入。胜芳本地人与外地人将要达到1.5:1的比例。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宗教的共存,更是一个全国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缩影。应该说,宗教文化展示了一个地区文化的特点,目前对胜芳宗教文化研究又恰恰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学者多将研究方向确定在音乐以及传统民间文化方面,宗教作为文化领域重要的一个内容,却没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现。在一个文化多元、宗教多样的古镇,在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保存相对完好的地方,进行宗教生态模式研究,显得尤其必要。深入研究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胜芳现象”,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进行归纳梳理,应该说是从事实层面对宗教理论的一个印证。本文主要采取宗教社会学、宗教现象学、人类学、民俗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及时掌握一手资料;积极介入相关宗教文化活动,开展参与式调研;以当地文史资料、地方史志、口头文化为历史背景资料;以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领域相关科研成果为理论研究和分析工作的参考。通过对胜芳现存宗教为主要对象的调查研究,发掘多元宗教文化生态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归纳其“和而不同”的特点,分析各个宗教的社会功能,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文化生态模式与社会管理问题进行重估与定位。第一章《绪论》,着重指出选题的意义、目前研究的基本状况、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界定。第二章《胜芳宗教现状》,主要介绍了历史上的五大宗教,分析了宗教的个体信仰与组织架构,并从经济来源与社会境遇上对各个宗教的不同情况进行了描述。第三章《多元文化的和而不同》,从胜芳的文化积淀来进行探讨,找寻到胜芳文化的主根脉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也恰恰为宗教文化的包容,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探究世俗对神圣的理解与宽容,探究不同宗教间的和谐相处,展示了多元通和的文化生态模式。第四章《独具特色的地方宗教文化包容现象——民间花会》,笔者将民间信仰与各个宗教在大型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汇总分析,指出了胜芳花会的宗教因素,总结了花会的突出特点,认为其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指出了花会的世俗化过程也如同宗教的世俗化进程。第五章《“刺猬法则”:不同文化间的有限认同》,将“刺猬法则”引入宗教学研究领域,认为神圣与世俗间、不同宗教间,甚至同一宗教间都是存在有限张力的。第六章《多元宗教文化的社会功能分析》,从宗教社会学角度,对宗教文化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个不同维度的作用。《结语》部分,笔者认为,通过对“胜芳现象”的挖掘,得出多元宗教文化“通和”和不“通同”、存在有限张力、具有“刺猬法则”的结论,并认为多元通和的宗教生态模式,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