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主动做出的使他人或群体受益的自愿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帮助和合作等。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交能力和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对增进个体间和群体间的关系十分重要。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同伴在个体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加突出,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愈加明显。以往研究发现,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甚至在青少年整个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个体的人际关系并不总是令自己满意,有时难免遭遇他人的拒绝或排斥,这种人际拒绝不利于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健康发展。那么,当青少年遭受到同伴拒绝时,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会受到影响吗?这种影响是如何产生的?本研究以成本-回报理论为基础,考察青少年遭受的人际拒绝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深入探讨其中介和调节机制。总体来说,本研究包含两大部分。首先在实验室情境下,以276名七、八年级学生为被试(其中研究1-a 74名,研究1-b 76名,研究1-c 126名),通过实验操纵将被试随机分为受拒绝组和受欢迎组,通过被试自评测得被试的共情水平,接着通过实验任务考察被试的分享、助人和合作三种常见的亲社会行为。比较两组被试在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上的差异,并考察共情在人际拒绝与三种常见的亲社会行为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为使研究具有更强的生态效度,在同样的理论框架下,第二部分采用纵向设计,以897名六、七、八年级学生为被试(其中研究2-a 440名,研究2-b 457名),通过同伴提名的方式测得被试遭受人际拒绝和实际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情况,同时通过被试自我报告,获得被试共情和情绪调节的数据。考察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同伴拒绝是否会对其后续的亲社会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并探究共情的中介作用和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在实验室情境下,受拒绝组青少年的共情水平和三种亲社会行为(分享、帮助和合作)水平均显著低于受欢迎组青少年。(2)在实验室情境下,青少年的共情在人际拒绝与三种亲社会行为(分享、帮助和合作)的关系之间均起中介作用。(3)在班级环境下,受拒绝组青少年的共情水平显著低于受欢迎组和平均组青少年;受欢迎组和平均组青少年的共情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4)在班级环境下,受拒绝组和平均组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均显著低于受欢迎组青少年;受拒绝组和平均组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之间无显著差异。(5)青少年实际遭受的人际拒绝对其共情和亲社会行为均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即青少年遭受人际拒绝越多,则越少对他人表现出共情,也较少做出亲社会行为。(6)共情在人际拒绝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即人际拒绝会损害青少年的共情能力,进而使其表现出较少的亲社会行为。(7)人际拒绝通过共情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间接效应受到青少年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相对于较少采用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的青少年,人际拒绝对高认知重评青少年的共情损害较小。本研究表明,人际拒绝不仅直接损害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也会通过损害青少年的共情进而削弱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且这种间接的损害效应受到青少年认知重评能力的缓冲作用。这些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启发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为青少年创建一个团结、友好、相互接纳的班级环境,这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增进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要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正确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在遭受人际拒绝后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减少人际拒绝造成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