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和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东南亚地区的撤离,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将东南亚地区纳入自身的远东战略重点。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从60年代后半期起苏联也开始重视东南亚地区并不断在印支地区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东盟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尽管东盟国家在领土、能源和区域安全观上都有矛盾和分歧,但发展经济、稳定国内环境和抵御共产主义威胁的现实需要让东盟国家走在了一起。从60年代末起到70年代,东南亚的地区安全形势也随美苏力量的此消彼长而有所改变。一方面,越战使美国逐渐不堪重负,“尼克松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在东亚势力的全面收缩。另一方面,中苏关系的破裂和美国势力的撤退使得苏联加强了对北越政府和印支三国的渗透。与此同时,东盟根据安全形势的变化也转变了自身的外交安全策略,具体行为表现在其70年代对中美苏的重新定位及相互关系的变化上。期间,东盟的安全观经过演变而变得清晰,突出表现为1971年《东南亚中立化宣言》的出台和1976年东盟国家签订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宣言》是东盟自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际组织的身份发表对国家及地区安全形势的看法,并体现了东盟谋求区域中立的安全考量。而《条约》不仅第一次清晰、完整和制度化的综合体现了东盟安全观的核心思想及维护区域安全的目标和途径,还为东盟内部解决争端提供了具体的措施和方案。因此,《条约》可以说是对东盟成立近10年安全思想和实践的归纳和总结。东盟成员国在《条约》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了彼此的经济、文化、安全合作,并开始越来越多的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在地区冲突之中。80年代东南亚安全环境的变化,基本上遵循着苏越集团对柬埔寨战争这条主线来进行。东盟和主要大国的关系自然也受到这条主线的影响。综观80年代东盟的政治和安全合作,可以理解为是在1976年《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基础上的发展。首先,80年代东盟的安全观进一步强调区域内和平,解决现实的威胁。其次,东盟安全观中的大国平衡思想逐渐成为其安全战略的主要支撑。最后,东盟在80年代的安全观更加凸现军事方面的内容。冷战结束以来,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转换,东盟安全环境也由此呈现了以下新情况、新特点;地区大国力量向多极化发展、区域矛盾转变、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凸现。东南亚地区并没有随着美苏争霸的结束而太平,该地区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迫使东盟转换新观念,采取新战略来应对。与传统安全观相比,东盟新安全观对安全性质、安全单元、安全要素的认知发生变化,实现安全的手段也日益多样化。东盟安全观从凸现政治和军事目的的传统安全观发展为一种“综合的合作安全观”,更加注重在非传统领域的多边协商和合作。具体表现在实践当中,多边主义、大国平衡成为新东盟安全战略的“两只手臂”,引导和推动着东盟在新时期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