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艺术可以说是我国四世纪以来到十四世纪的一部美术史,包含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是我国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飞天是敦煌艺术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被称为敦煌壁画的标志,贯穿于敦煌壁画的各个时期。“天宫伎乐”作为飞天的一种,指的是在洞窟的四壁上方绘制的天宫门内奏乐歌舞的天人,其表现形式普遍存在于敦煌早期的壁画中,经历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六个朝代,在不同的朝代中天宫伎乐的位置、造型、风格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出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本人有幸于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两次到敦煌实地考察,参观了各个时期的经典石窟代表,对天宫伎乐的造型有了基本的感官认识,再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题材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该文章,目的在于总结出各个时期天宫伎乐的造型演变特点以及对以后的影响,为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参考意义。全文分四个章节,第一章通过对天宫伎乐的由来、作用以及在敦煌壁画中的现状对天宫伎乐做一个阐述;第二章分析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造型形成所受的时代影响因素,包括西域因素和中原因素两个部分;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按照时代划分的方法分别对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时期的天宫伎乐造型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其演变特点;第四章主要分析从天宫伎乐造型中体现出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