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体内微机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w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微传感器技术、无线通讯、及生物电磁等技术的逐渐发展,承载这些技术的体内微机电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会越加完善,微创技术必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外科技术,成为医疗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体内微机电系统一般由微型电池供能,主要存在供能时间短和安全性等问题。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可以为体内微机电系统提供更好的能量供给方法。   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结构,对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耦合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并采用自行搭建的实验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内容:   1、基于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耦合特性,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对整个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进行了仿真和分析,研究了系统的耦合结构参数如气隙、铁芯对于初级线圈、次级线圈的电感和耦合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电路参数如工作频率、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内阻和负载对于系统的输出功率的影响。   2、在高频变压器理论分析和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体内微机电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外围电路的设计和耦合结构的设计:次级采用两个正交方向的线圈,其尺寸Ф10×13mm。最后进行了系统的连接和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成功驱动体内温度采集系统和无线视频采集系统的工作。   3、在原理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利用Protel DXP对原理实验电路板重新设计与微型化,将原理实验板的尺寸降为直径为13mm,厚度为1.5mm的PCB,选择了现有的最小封装的贴片元件,进行电路板的焊接。并对微型化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进行实验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微型化的系统可以为体内温度采集系统和无线胶囊内窥镜系统提供能量,使其正常工作。   4、改善该系统的传输功率的稳定性为目的,设计了二、三维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包括耦合结构和外围的微型化PCB。二维的外围的PCB充分利用了一维的PCB,将两块一维的PCB连接使用,并对二维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能够较好地驱动胶囊内窥镜系统工作。设计的三维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外围PCB1为Ф15×1.5mm,设计的PCB2为Х13×1.5mm。然后探讨了无线供能的无线内窥镜系统的布局优化,设计了外壳的结构,进行了二维无线供能式内窥镜系统的组装和测试。   本文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体内微机电系统应用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稳定性和实际应用等,这些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其他文献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具体实施创新思维的培养时,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上有一个相应的变通,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避免他
随着大功率LED器件的快速发展和推广普及,LED芯片的热可靠性问题愈发突出。LED 芯片作为发光发热的核心区域,其内部界面在实现电气互连、电光转化等功能的同时也承担着散热通道
摘要:大学生是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主力军,而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是中国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相关组织或个人和社区社工进行具体研究与调查,找到两者无法顺利进行工作的主要原因:志愿者价值观缺乏引领,志愿活动缺乏持久性,志愿服务质量不高等。鉴于此,提出高校与社区开展价值观教育,社区与高校对接,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等针对性建议,促进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逐渐融合,从而发挥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工的互
磁流变液(Magneto-rheological Fluids,简称MRF)是一种新型智能材料。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瞬间的、连续的、可逆的流变,并可通过对磁场的调节来实现实时主动控制。可以将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各种高性能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嵌入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更是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嵌入式的Web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加上人口出生率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由于老年
履带式自行电站是一种新型的电源车,具有多种功能并且还能够进行全路面行驶。在许多需要电的场合中,它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只有它具有了更优良的性能,它才能得到更广泛的应
汽车玻璃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汽车的安全性能、外观、车内舒适程度以及汽车的某些特殊功能。目前汽车上大多使用三层结构夹层玻璃作为前挡风玻璃,这种夹层玻璃在两片
海洋污染是目前世界面临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针对大规模海面模拟时海面网格建模计算量大,以及海洋表面污染物扩散细节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投影网格和元胞自动机的方法
锡膏印刷是SMT生产工艺流程的第一道工序,而印刷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工艺流程,甚至是产品的质量。当前SMT元件正不断往微型化和密集化方向发展,微小焊盘元件大量被应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