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东地区作为我国西南片区作为一个相对稳定而独立的地理区域,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多元文化交流的走廊、交通与经济发达的历史环境下,形成了一批空间环境与民居建筑独具特色的传统场镇。这些传统场镇作为川东商贸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巴渝文化、码头文化、农耕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综合体现,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古镇与边缘区原有的平衡协调的关系被打破,近年来对于场镇的关注与保护重心一直围绕着街巷与民居,而漠视了边缘区与场镇唇齿相依的重要联系,场镇边缘区一直处于管理与保护的模糊地带。面对外来文化、城镇扩张的冲击,场镇边缘区被肆意拆建,大量与古镇传统文化不相符的现代建筑逐步侵占了古镇原来和谐自然的边缘环境,“孤岛化”现象、“传统性”缺失、“趋同化”设计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探讨一种合理、可行的场镇边缘区优化方法显得逐渐重要起来。川东地区许多场镇的边缘普遍为传统乡村聚落或农耕自然环境,这些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边缘区环境形成了与场镇协调共生的空间关系。场镇边缘区的农耕环境或乡村聚落既作为场镇居民生活劳作的空间载体,又为场镇边缘稳定和谐的环境空间。当下人们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促进了乡村文化旅游、乡村观光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的发展,远离繁华都市回归乡野体验闲适的田园生活成为时下旅游者的诉求。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川东地区场镇传统乡村聚落为原型,通过农耕园设计的方式,以达到织补场镇边缘区空间环境、延续传统田园生活方式、提升场镇旅游环境与体验品质等目的。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部分对蔺市古镇边缘区进行农耕园的设计研究。第二章以川东地区传统乡村聚落尤其是依附场镇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特征、空间特点、民风民俗和构筑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乡村旅游分析场镇边缘区乡村聚落的改造与利用。第三章对蔺市古镇民居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古镇及历史环境与边缘区现状问题,结合历史语境对古镇边缘区空间结构进行梳理,并提出边缘区的优化的原则与目标。第四章在明确以恢复古镇边缘农耕环境的前提下,对蔺市古镇边缘区进行农耕园设计,并提炼的川东地区乡村建筑与环境特征要素,结合边缘区场地现状条件进行农耕园设计,并实现与蔺市古镇整体的协调、建筑风貌的延续以及现代功能的适应。第五章从构架、屋顶、建筑细部等方面分析农耕园建筑设计中如何保留传统乡村建筑形象烘托民俗风味以及通过现代技术如何改善传统空间的舒适度问题。最后,作者希望能够通过本次实践设计能够为解决川东地区场镇边缘区的现状问题提供一个优化思路,并为地域性的乡土建筑设计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