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扩展过程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eng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高原向外扩展的前缘部位,是亚洲大陆内部显著的地形过渡带。同时,青藏高原东北缘还是东亚季风区和亚洲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带。于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扩展过程对检验高原生长动力学模型、理解高原生长过程、探索高原隆升与亚洲大陆内部气候、环境演化之间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生长过程却备受争议。本文选择青藏高原东北缘内最主要的两条山系-东昆仑山和祁连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磷灰石(U-Th)/He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和综合物源分析方法,研究了东昆仑山新生代构造变形时间和样式、祁连山地形生长历史及其环境效应,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扩展过程,为探讨青藏高原生长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约束。1.东昆仑山(诺木洪地区)构造变形时间的重新厘定已发表的东昆仑山北缘磷灰石(U-Th)/He年龄-高程剖面数据是始新世构造变形的重要证据。然而,前人观察到的始新世山体剥露速率的急剧增加很有可能是由特殊数据组织方式造成的。为了重新厘定东昆仑山北部构造变形时间,本研究在东昆仑山中段(诺木洪地区)沿着高程采集了7个磷灰石(U-Th)/He样品。以研究区内山顶残留的地貌侵蚀面作为水平参考面,把磷灰石(U-Th)/He样品(包括本文样品和已发表样品)与地貌侵蚀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作为古深度,建立了年龄-古深度剖面。新的年龄-古深度剖面显示东昆仑山剥露速率在~25Ma急剧的增加,由~0.03 km/Myr增加到0.4-0.5 km/Myr。结合研究区内地貌侵蚀面向南低角度倾斜的特征,我们把东昆仑山中段晚渐新世(~25 Ma)的快速剥露解释为山体北缘逆冲作用的启动时间。2.东昆仑山(香日德地区)构造变形时间和样式前人观察到东昆仑山内存在多种形式构造变形(向北和向南逆冲作用、左旋剪切变形)和相邻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地层向东昆仑山减薄的特征。为了协调上述地质现象,本研究以东昆仑走滑断裂为核部的花状构造几何模型作为工作模型。基于该模型,在香日德地区,沿垂直于东昆仑山走向的方向采集磷灰石(U-Th)/He样品。新的磷灰石(U-Th)/He数据限定了香日德地区南北向的等时面。该等时面与东昆仑山山顶识别出来的向北低角度(~4°)倾斜的地貌侵蚀面基本平行,指示了区域性由南向北的“掀斜”变形。横跨山体的年龄-水平距离剖面图显示由北向南剥露程度逐渐增加,并且剥露程度最大的部位在东昆仑走滑断裂附近。多个年龄-高程图揭示东昆仑山快速剥露始于晚渐新世(~26 Ma),东昆仑走滑断裂的局部斜压区(布青山)快速剥露早于~23Ma。综合以上结果,我们推测沿东昆仑断裂的左旋剪切变形始于晚渐新世,与压扭性作用伴生的区域“掀斜”变形同时发生。基于本文获得的晚渐新世区域“掀斜”变形、沿东昆仑断裂的左旋剪切变形、东昆仑山北缘向北逆冲作用,并且综合前人在东昆仑山南侧获得的晚渐新世向南逆冲作用、相邻盆地沉积样式、东昆仑山地貌和岩石圈深部结构特征,我们提出了新的构造几何模型:上地壳以东昆仑走滑断裂为核部的正花状构造叠加下地壳构造楔模型。新的构造几何模型很好地协调了东昆仑山及相邻地区观察到的众多相互矛盾的地质现象。3.东昆仑山(格尔木地区)构造变形时间和样式本研究仍以东昆仑走滑断裂为核部的花状构造作为工作模型,在格尔木地区,沿垂直于东昆仑山走向的方向采集磷灰石(U-Th)/He样品。横跨山体的年龄-水平距离剖面图显示由北向南剥露程度逐渐增加,并且剥露程度最大的部位在东昆仑走滑断裂附近。东昆仑山中部和南部的4个高程剖面记录了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6-18 Ma)快速剥露过程,北部1个高程剖面显示出·~27 Ma可能的“拐点”,意味着快速剥露开始时间为26-27 Ma。格尔木地区快速剥露开始时间和空间剥露特征与香日德地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上地壳以东昆仑走滑断裂为核部的花状构造叠加下地壳构造楔模型的合理性。4.祁连山中中新世以来地形演化历史柴达木盆地北部出露了连续的、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与祁连山的构造隆升过程密切相关。本文选择柴达木盆地中古地磁年龄框架最可靠的怀头他拉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综合的物源分析研究。物源分析结果显示,在13-8 Ma期间,怀头他拉剖面碳酸质岩屑含量显著增加(由<7%增加到>20%),Al2/O3比值逐步上升(由20%上升到29%),显著的εNd值下降(由-9.9下降到-12.4),前寒武纪(>550 Ma)碎屑锆石颗粒的比例显著增加(由24%增加到60%)。通过对比周缘潜在物源区(祁连山、都兰高地和东昆仑山)的岩石组合类型和时代、基岩主量元素和Nd同位素组成特征,新的数据指示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物源区在13-8 Ma期间由东昆仑山转变为祁连山。于是,我们推断祁连山南部在中-晚中新世经历了显著的地形生长。综合遍布祁连山的中-晚中新世构造变形记录和同时期周缘盆地的沉积环境、物源区和气候指标的转变,本研究认为祁连山经历了中-晚中新世广泛的构造变形后形成了较高起伏的地形,并造成同时期山体东、西两侧完全相反的气候变化趋势,塑造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东侧湿润、西侧干旱的气候格局。综上所述,本研究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过程取得了几点新的认识:(1)将东昆仑山北缘逆冲作用的时间修订为晚渐新世(~25 Ma);(2)识别出东昆仑山晚渐新世(26-27 Ma)区域“掀斜”变形,并且与东昆仑断裂走滑运动同步;(3)提出了上地壳以东昆仑走滑断裂为核部的花状构造叠加下地壳构造楔的几何模型,合理的解释了东昆仑山及相邻地区观察到的地质和地貌现象;(4)中-晚中新世广泛的构造变形塑造了祁连山现今高海拔地形,并且形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东、西两侧的气候格局;(5)祁连山大范围的构造隆升始于中中新世,明显晚于东昆仑山构造隆升时间,意味着晚渐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高海拔地形边界从东昆仑山扩展到北祁连山。
其他文献
电各向异性的存在会扭曲大地电磁(MT)响应并可能产生一些特殊现象,比如相位超象限现象、不同维性工具分析结果的差异、各向同性反演中出现的宏观各向异性结构或不真实的虚假构造等,这些特殊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各向异性结构存在的印迹。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这些印迹也同样可能由特殊的各向同性构造感应产生;另一方面,受地下复杂结构环境以及各向异性强弱程度的影响,即使存在各向异性结构,也不一定会在响应数据或
1.概述青藏高原东南缘龙门山断裂带上相继发生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和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大震,使人们迫切追问这两次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带各断层段构造形变特征、断层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速率经历了怎样的时空演变过程?这一科学问题的定量解答,对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区域构造应变环境的大震影响,龙门山断裂带的震后愈合过程、应变积累恢复、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大陆逆冲型
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是我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其变形模式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刚性块体”与“连续变形”两个认识迥异、最具代表性的模式被广为关注。块体运动是我国大陆现今变形的主要特征,控制着我国绝大多数的强震活动。活动块体的层次性和分级性可以看做是“刚性块体”与“连续变形”模式相互耦合的一种地质学方式,活动地块的精细划分使得地质学上的“刚性活动块体”在尺度上越来越小,其
河流体系的建立,以及其展布样式的时空演变是岩石圈构造运动、气候系统演化以及地表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保存在盆地内的河流沉积物可能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河流地貌在构造-气候相互作用下的演化过程。本论文以青藏高原东缘和北天山为实际例证,以沉积学和物源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时空尺度下构造、气候以及河流自身调节在河流地貌演化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并以此讨论了印度-欧亚碰撞前、后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形-地
华北克拉通的基底形成于太古宙,直到早中生代开始破坏,并在早白垩纪达到破坏的巅峰。在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基础上,历经白垩纪末期的燕山运动、古近纪始新世-新近纪中新世裂谷作用和新近纪-第四纪差异升降运动,形成了现今华北地区类型众多、分布广泛的活动断裂及其组合而成的活动构造带,并将华北克拉通进一步分割为鄂尔多斯块体、太行山、华北平原等次级活动块体。目前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主要是受到中生代晚期以来的西太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过去~55 Ma以来的持续碰撞造就了以“世界屋脊”著称的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高达~4500 m、面积超过600×1000 km2,板块碰撞引发的断裂构造活动及地壳形变从喜马拉雅构造带向北延伸超过2000 km直至中亚地区。印度板块以36-40 mm/a的速率向北俯冲欧亚板块,其俯冲量约有一半在青藏高原分解,以此引起了高原地壳的缩短与增厚、褶皱的发育和活跃的断裂构造活动;高原的地
地壳中广泛分布的断层系统为流体扩散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流体扩散会导致断层带孔隙压力增大、有效应力减小,从而使得断层强度降低并易于活动。与注水相关的人类活动通常会诱发/触发地震活动,天然流体活动活跃的区域地震活动对应力场响应敏感,都与流体扩散造成断层应力状态与运动状态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人工注入和天然流体对断层带地震活动性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断层带应力状态与地震发生机理、判定地震危险性等具有重要的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既涉及到地震危险性,又涉及到建筑物抗震脆弱性,同时也涉及人群的暴露程度。因此,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地震发生后,人群正确而高效的紧急避险行为对于提高疏散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相比火灾、飓风等灾害事故,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地震应急中人群紧急避险疏散效率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收集的社会监控视频为基础,以监控视频记录的人群实际响应
青藏高原在向东扩展过程中,受扬子板块板块阻挡,发生强烈的变形缩短变形,发育了龙门山–雅砻江逆冲带。雅砻江逆冲带作为龙门山逆冲带的南段,是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的构造地貌及地球物理特性过渡带,该带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的过渡带上,断裂带空间展布较宽,地形梯度变化并不如龙门山地区显著。因此,其在高原扩展中的作用也往往被低估甚至忽视,其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历史并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青藏高原东部新生代以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青藏高原与华南地块,巽他地块和印度地块的交汇部位,有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红河断裂,实皆断裂等大型走滑断层系统,是印-亚碰撞,高原扩展,缅甸微板块俯冲,菲律宾板块俯冲,苏门答腊板块俯冲等多种构造作用共同交汇的部位。中生代以来随特提斯洋的开合演化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历史。复杂的继承性构造交织于现今多种动力学过程,使人们对该研究区的现今地壳变形模式至今未有一个清晰的认识。